護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護理(nursing),幫助病人或健康人保持、恢復、增進健康的醫療技術服務。是醫療衛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狹義上指照料傷、病、老、幼、弱、殘人員等在不同程度上不能自理的人的措施,又常指由護士擔任的醫療技術工作。護理工作範圍不僅限於醫院、療養院等衛生機構,也包括家庭和社會;其工作內容不僅包括臨床護理,也包括衛生保健。從事護理工作的,不僅有專業護士(多由女性擔任),患者家屬、社區工作者等有時也要參與。

臨床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基礎護理包括觀察和記錄病情,執行醫囑給藥注射,進行其他治療措施,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進行病人衛生護理精神護理飲食護理排便護理、病室管理,對病人及家屬進行衛生保健指導等,危重病人護理要求更嚴。專科護理則結合專科特點進行,如手術病人護理精神病人護理等等。在家中、社區里照料老、幼、弱、殘者也要遵守基礎護理的要求。

預防保健護理主要在社區或家庭進行。包括家庭訪視、衛生宣教、預防接種、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等。

隨著醫學生物模式的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護理工作已從傳統的輔助醫療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的理論為指導,並與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密切相關,特別重視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相互作用,強調給人以整體的護理。護理工作是服務於人的工作,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富於獻身精神。

世界上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護理。人在生、老、病、死各個階段都離不開護理。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醫療設備的增加,醫生與病人接觸減少,出現非人性化的趨向,病人更需要護理的關切。這樣才能增添人性的因素,護理人員多數為女性,這也是一個原因。在醫院裡,病人的一切診療計劃,除手術外都由護士實施。手術的成功與護士的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和術後護理也密切相關。日常大量的生活護理,也直接關係著病人的舒適、安危和恢復,同樣需要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病情觀察和護理記錄可隨時為診斷和治療提供信息,而且危象的出現常常由具有理論和臨床經驗水平的護士首先發現,從而贏得搶救時機,在重症監護中護理的作用極為重要。有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主要依靠護理才得以康復,即使失去治癒機會,精心護理也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延長其壽命。護士在社會中有特殊地位,密切接觸廣大病人及其周圍的人,在地段、工廠、學校的公共衛生護士,宣傳衛生防病知識,普及簡易護理常識和技術,對實現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戰略目標將發揮重要作用。

目錄

護理髮展史

19世紀以前世界各國都沒有護理專業,1854~1856年英國護士F.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改善傷兵生活條件,精心護理,使傷員的死亡率從50%下降至2.2%,這震動了全英社會,使護理工作受到尊重。1860年南丁格爾在英國創辦了第一所正規護士學校(見F.南丁格爾)。

中國古代醫、藥、護不分,許多醫學經典著作中有關於護理的內容。護理在中國成為一門職業,起始於19世紀中葉西醫傳入中國以後。1888年在福州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1921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全國5所大學合辦護士學校,學制5年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護理教育納入國家中專系列。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面積燒傷斷肢再植護理,代表了這個時期護理工作的突出成就。但長期以來中國只有單一的中專護理教育,師資也很缺乏。1978年衛生部發出關於加強護理工作和護理教育兩個通知。各醫院建立了護理指揮系統和護理常規制度。1983年恢復大學本科護理教育,並為廣大在職護士舉辦大專繼續教育;建立護理技術職稱系列(主任護師、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

現代護理學的理論

隨著護理事業的發展,護理學的概念不斷變化。19世紀,當南丁格爾把護理工作確定為一門職業時,護士主要的任務是為傷病員服務,其範圍僅局限在醫院。1859年南丁格爾在《護理札記》中對護理學的概念是:「擔負保護人們健康的職責……以及護理病人使其處於最佳狀態」,這至今仍應成為護理專業所遵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護理學發展很快。40年代護理工作關心的是病人及其疾病,50年代馬斯洛提出人的基本需要,他認為動機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而只有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人才保持於健康狀態。這些基本需要自下而上排列為生理需要(氧水食物、排泄睡眠等);安全的需要(安全保護);愛的需要(相愛和歸屬等);尊重的需要(自重,受到別人尊重);自我才能發揮的需要。護理的任務就是滿足他們的需要。1951年麥克馬納斯指出護士職責是明確或診斷護理問題及有關方面,決定護理措施,解決護理問題(即時的或長期的)以預防疾病,護理病人,促進康復,使其達到最佳健康。60年代的壓力學說,認為人的基本目標是在不安定的世界上適應緊張,應付危機,保持身體平衡。另一方面疾病總是與失衡狀態聯繫在一起。在某種壓力下人不能達到自己的需要,這時護士可給他提供技術需求,解除其壓力,恢復其原有的自我平衡。60年代V.亨德森對護理學的定義是:「護士特有的職責是幫助人(病人或健康人)保持或恢復健康(或平靜地死去),他必須具有這種力量,意志或知識。」V.亨德森認為向病人提供基本護理是護士的主要職能。70年代奧瑞姆首先提出自理的學說,她認為護理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維持和恢復個體自理的能力;對完全不能自理者給予全補償性的護理,同時又要幫助他恢復自理能力;對潛在有自理能力者,在給予半補償護理的同時給予指導教育促其達到自理。1980年美國護士協會根據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對護理學作了如下定義:「護理學是診斷和治療人類存在的或潛在的護理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護理工作應在以下五個階段,即:①健康保持階段;②危險增加階段;③早期探查階段;④臨床階段;⑤康復階段提供服務。醫生的基本職能是「治癒」,護士的基本職能是護理,只有醫護合作才能最好執行這些職能。最有效的治癒,只有在得到最好護理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創造這種條件是對創造性護理工作的要求。以上這些護理理論的發展使護理學成為一門專業學科,並總結出護理程序和責任制護理兩個學說,指導護理實踐。

護理程序

是系統論在護理實踐中的運用,是針對病人的需要解決病人問題的護理活動。護理程序不僅適用於一個人,也適用於一個家庭、團體或社區。護理程序分為四個過程:①資料調查,②制定計劃,③實施計劃;④評價效果。其基本精神是將疾病引起的生理病理、心理、行為變化和主、客觀表現作詳盡的了解,包括由護士自己根據需要問病史及進行體格檢查。然後經過分析研究,歸納成若干個問題,這稱為護理診斷或護理問題。繼爾制定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稱為護囑,包括病人教育和出院指導。隨時評價護理效果(信息反饋),若護理未達到預期效果或病情有變化,可重行評估,修訂護理計劃。病人出院時作最後評價,總結經驗,這樣便形成一個循環往複並受外界環境影響的開放系統,使護理工作自始至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護理程序也可說是長期護理實踐的經驗總結,加以理論化,使成為一種模式,又反過來指導護理實踐,並且達到護理教育,護理實踐和護理科研的有機結合。

護理診斷指出病人存在的或潛在的能用護理方法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疾病的診斷。護理診斷包括三個組成部分:①健康問題,②病因,③症状和體征。一個護理問題可有數個產生的原因,因而處理也不相同。用電子計算機的記憶儲存系統,根據病人的不同問題、產生的原因、症状和體征,優選護理方案,可提高工作效率,使護士有更多時間用於護理病人,並且每班將每一病人的護理計劃印出,作為工作和檢查落實的依據。

責任制護理

責任制護理是1970年以來護理制度的重大改革。長期以來護理制度有:①個案護理,用於危重病人,設專人護理;②功能制護理,隨著工業革命而出現的流水作業法,按職務分工,優點是節省人力,缺點是病人的護理由多人分管,無專人負責;③小組護理,由幾名護士分管一組病人的護理,與功能制護理相比,接觸病人的範圍較小,但在組內常仍按職務分工。責任制護理是一個護士負責幾個病人,以整體的觀念對病人進行全面護理的一種新的護理分工制度,其特點是以病人為中心,從入院到出院由責任護士全面負責,運用護理程序,通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建立新型的護患關係,相互信任,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充分調動病人和家屬的積極性,從而扭轉了單純技術護理和機械地執行醫囑的被動局面。自1980年代責任制護理引進中國以來,經過全國各級醫院的施行,已顯示出它的優越性,首先病人有了安全感;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和學習的自覺性,得到病人的信任,取得職業上的滿足;由於責任護士觀察病情細緻,密切了醫護關係。但是,實行責任制護理要求責任護士達到較高的專業水平,能直接向病人負責,並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規範。此外,每名責任護士以分管5~6名病人為宜,並且班次相當穩定,每天均有責任護士負責病人的護理,盡量減少責任護士輪轉夜班。在中國護士嚴重缺編的情況下,全面推行責任制護理尚有較大的困難。因此應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在重病人中先設專人護理,按護理程序制定護理計劃,同時,從教育入手,改變護理隊伍的知識結構,為逐步為全面實行責任制護理作準備。

關於「護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