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護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精神護理(mental care),將心理學的理論運用於護理工作之中,以減輕患者病情、促進疾病痊癒的護理方法。

人不僅是生物體,還有心理活動,有感覺和行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因此也就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但是人的精神因素又與疾病的發生髮展密切相關。心理狀態在各個不同的人之間差異極大,反映在對疾病的態度上各有不同。

醫院的環境令人緊張:充滿特殊氣味,又是生死病痛並存的地方。病人對疾病的態度各有不同:心胸狹窄的人患病後常是苦惱不堪;而性格開朗的人患病後可能表現為不太在乎。病人的心理狀態還因年齡、性別、職業、社會環境等不同而有所差異:老年人多數有慢性病,病程長、顧慮多,易表現出情緒消沉、悲觀等現象;中青年患者往往是對工作、家庭、子女的顧慮多於對疾病的顧慮。男性病人能較快地適應醫院生活;而女性患者則對環境的細節比較注意,適應較慢,又多因牽掛子女而不安。農村病人常因家庭經濟問題顧慮重重;城市職工患者則因享有公費醫療,情緒一般較為穩定。

住院病人對醫院的環境也有不同的反應。如果病房光線充足,溫度、濕度適宜、空氣清新,環境寧靜,則病人情緒比較容易穩定;如果房間陰暗,過冷過熱、潮濕乾燥過度、空氣污濁、環境嘈雜等,則會給病人以惡性刺激,引起病人的不安和煩躁。剛入院的病人會因緊張和對環境感到陌生而產生失眠、情緒不佳、食欲不振。住院過久的病人經受疾病折磨,情緒往往起伏不定,容易激怒。一些因意外事故入院或將要進行截肢之類手術的病人,往往為自己的外貌將要改變而苦惱,怕因此而被親人拋棄。在這種心理壓力下,會產生不願接受手術,不願見人,甚至輕生的思想。

要解決這麼多獨特的心理問題,首先就要掌握好心理護理的技巧。要與病人做到感情交流,鼓勵病人說出他的真實感情的想法。護士與病人關係的性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往的質量,而這交往質量又受雙方行為的影響。要取得良好的交往,就要掌握有效的交往技巧,例如傾聽的技巧。護士與病人談話時,不僅要簡單地注意聆聽病人的談話,還要注意眼神的接觸,使病人覺得護士是在集中精力聽他講話,這樣便感到溫暖和舒適。另外談話時的姿勢也應注意。護士應以自然輕鬆的姿態坐著,最好是身體稍向病人傾斜,使病人有親切感。護士的舉止也很重要。如果護士坐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時時看錶,病人就會感到護士可能還有其他急事要做,沒時間考慮他的事。所以護士應有放鬆和諧的舉止,特別不要在談話中改變話題或中斷病人的講話。

要做好各種病人的心理護理,就要認識到病人不但具有生病的軀體,還有個受傷的「精神」。護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產生直接的影響。良好的心理護理可以起到藥劑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精神護理的要點是:①要創造安靜舒適的療養環境,注意室內光線,溫度、濕度。做到說話輕、放物輕、走路輕、關門輕。②通過心理護理的交流技巧,不僅要了解到病人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還要了解病人對社會環境,家庭等的心理反應。③護士要了解各種藥品的治療作用和毒副反應。以便能正確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熟練掌握各種護理技術操作。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④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耐心細微的工作態度,高尚的文化修養,文雅的風度,機智準確的觀察力。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尊敬,這樣才能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關於「精神護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