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田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中文名: 布氏田鼠

別名: 沙黃田鼠、草原田鼠、白蘭其田鼠、布蘭德特田鼠

拉丁學名: Microtus brandti Radde

綱: 哺乳綱

目: 齧齒目

科: 倉鼠

天敵: 貓、貓頭鷹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該鼠對草原植被的破壞力很強,是畜牧業的大敵  

目錄

布氏田鼠-簡介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Radde)是中國溫帶乾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它的活動,不但直接影響草原上植物的生長,破壞植被,使土地裸露,而且,它的挖掘活動改變了洞口群區的土壤結構和微地形,使洞口群區的植被向著不利於放牧的方向演化。廢棄之後仍需3-5年才能恢復,嚴重影響畜牧業的發展。  

布氏田鼠-形態特徵

體型 較小,略顯粗笨。成鼠體長90~120mm。尾短小,約為體長的1/5~1/4。耳較小。

體背 沙黃色或黃褐色,而幼體又比成體色深。腹毛淺灰色,稍帶黃色;背部腹部間毛色無明顯分界線。尾部背腹面毛色均與體背毛色相同,尾端毛較長。

頭骨 與北方田鼠極相近,唯其鼻骨較長,其長度大於上頜骨前端骨縫。顳嵴發達。成鼠眶上嵴明顯。

門齒 唇面黃色。M1前端橫齒葉以後有4個封閉的三角形。M2具3個封閉的三角形。M3內側有3個突出角。M1前端為一不規則齒葉,其後有5個封閉的三角形。M2為4個封閉的三角形。M3由3個不規則的齒葉組成。  

布氏田鼠-為害特點

當發生數量高時,不僅啃食牧草,造成草場載畜量大幅度下降,而且加速了植被退化、沙化。家畜在奔跑時常因踩塌鼠洞造成腿骨損傷。由於布氏田鼠在地下挖掘活動,被拋出的泥土形成土丘,對草場生產力破壞嚴重。土丘上長植被,在封閉的情況下需要3~5年才能逐漸恢復至原來的面貌。若繼續過度放牧則可能發生退化演替,需5年左右才能逐漸恢復。  

布氏田鼠-地理分布

布氏田鼠的分布特點是避開山丘、季節河河床和芨芨文草灘;主要分布在季節河兩側,分布區縮小時,向季節河兩側收縮。布氏田鼠年動態是否有周期性尚難以下最後的結論,但存在季節動態是可以肯定的。布氏田鼠在其地理分布中心區和邊緣區的種群年際動態可能存在差異,中心區的種群動態相對可能穩定些,邊緣區的種群波動可能大些。

分布在中國東部典型草原區,如內蒙古東部、吉林白城子、河北北部壩上等地。其分布基本限於典型草原及其周邊的農牧業交界地區。  

布氏田鼠-生物學特徵

布氏田鼠是中國北方乾草原鼠種,多棲息於植被退化的草場。群居,以「家族」為單位集中於同一洞系中。洞繫結構複雜且較淺。布氏田鼠挖掘能力很強,每一洞系有洞口七、八個,多則二三十個。這些洞口在地面形成向心的洞系,其上被拋出的浮土覆蓋,形成特殊的「土丘」景觀。地下洞道縱橫交錯,分為倉庫、巢室、糞洞、暗窗、盲道等。倉庫多位於洞系周圍。巢室位於洞系中部最深處,距地面僅20~40cm。

植食性。喜食冷蒿、多根蔥、隱子草、錦雞兒、冰草及苔草等。其食性有季節變化,在植物生長季節以植物莖葉為主要食物,洞口前會留下食物殘餘。春秋季節嗜食種子。夏季成鼠的平均日食量,鮮草38g(折合乾草為14.5g)。

冬眠。在8月下旬或9月初開始儲糧,準備過冬。首先將洞內的倉庫清理,擴展。此時土丘上可見大量浮土和霉草。隨之鼠類的銜草入洞越來越頻繁,跑道也越來越清晰。洞系內的貯糧被分門別類的整齊堆放。每一洞系的存糧總量可達10kg以上。有人曾在農田附近的洞系內挖出7.5kg小麥粒。

主要在白天活動;春季以10~16時為活動高峰,夏季活動避開烈日高溫。天氣涼爽時最為活躍,每日有2個活動高峰。秋季及初冬是田鼠貯糧期.活動最為頻繁。通常活動範圍在100m以內。但在交尾繁殖期.幼鼠尋覓新居,以及食物短缺時,遷移活動距離大為增加。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衛生防疫站(1975)用標誌捕捉證明,活動距離可達20km。  

布氏田鼠-繁殖規律

一般每年繁殖2~3胎,每胎產5~10仔,多達15仔。當牧草開始萌發時,就有部分雌鼠懷孕,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於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於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於6月中旬到7月下旬。4月下旬就可見到初生幼仔。5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幼鼠大量出生的時期。當年出生的第一胎幼鼠也參加了繁殖。一些年份,7月下旬繁殖強度開始下降,8月中旬基本停止。但有些年份,在9月仍有部分雌鼠妊娠、產仔。

布氏田鼠的生態壽命約14個月。但在實驗室飼養條件下可存活兩年半以上。春季種群的成鼠比例高。種群繁殖力強,各年度與季節間的數量變動幅度很大。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數顯著高於當年鼠;種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數高於種群下降年份,而當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數年度間則沒有顯著性差異。  

布氏田鼠-日食量研究

目的 室內條件下測定不同年齡和性別布氏田鼠的日食量。

方法 參照《動物生態學原理》用布氏田鼠喜食植物餵養24 h後,計算供食量與殘渣的差值。

結果 (1)布氏田鼠平均日食量(乾重)為(9.9361±0.2383)g。成體組平均日食量略高於亞成體組和老體組,且不同年齡組田鼠日食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亞成體組平均日食指數較高。

(2)3個年齡組中不同性別平均日食指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即性別對布氏田鼠取食無顯著影響。

(3)亞成體布氏田鼠體重與日食量呈正相關性,y=0.2882w+2.099(R^2=0.8191);老體鼠體重與日食量呈負相關,y=-0.1565w+19.034(R^2=0.5652),成體鼠體重與日食量無顯著相關。結論 不同年齡組體重與日食量之間存在不同的相關關係,如果根據體重來估算布氏田鼠的危害,必須先掌握該季節布氏田鼠的年齡結構和相應的種群密度,且還應考慮季節性特點和繁殖期生理特點。  

布氏田鼠-綜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 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

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

②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

③鼠甘伏1%~2%餌料:在大缸內,100公斤穀物加入50公斤~60公斤水和1公斤~2公斤鼠甘伏原藥,攪拌均勻,缸口蓋上塑料布密封浸泡一晝夜,撈起晾乾,勿曬!再加入1~2公斤食油拌勻即可。  

布氏田鼠-鼠疫及其流行規律的研究

《布氏田鼠鼠疫及其流行規律的研究》

1972-1982年由錫盟地方病防治站、錫盟衛生防疫站主持,阿巴嘎旗衛生防疫站、蘇尼特左旗衛生防疫站、內蒙古流行病研究所協作完成。該成果是經過10年的調查研究,揭示和查清了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國內的分布範圍,主要宿主生態學結構,鼠疫流行規律及特點,菌性特徵及毒力,布氏田鼠寄生蚤區系疫源地的動植物種類,地理特徵等,為消滅草原鼠害和防治鼠疫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成果填補了國內鼠疫防治工作的一項空白,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上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1990年獲得錫盟科技進步二等獎。  

布氏田鼠-八大鼠害區

一是華北平原旱作地區,主要害鼠有大倉鼠、黑線倉鼠。二是內蒙古、寧夏等草原區,主要害鼠有布氏田鼠、長爪沙鼠黃鼠。三是新疆等草原地區,主要害鼠有黃兔尾鼠、子午沙鼠、大沙鼠。四是青藏高寒草甸區,主要害鼠有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五是黃土高原區,主要害鼠有中華鼢鼠、棕色田鼠。六是長江中下游稻作區,主要害鼠有褐家鼠、大足鼠、黃胸鼠黑線姬鼠。七是珠江三角洲稻作區,主要害鼠有板齒鼠黃毛鼠。八是東北林區,主要害鼠有棕背鼠平、紅背鼠平。

關於「布氏田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