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量絡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三 >> 量絡刺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十九《血絡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四。

黃帝曰:願聞奇邪而不在經者。岐伯曰:血絡是也。

邪在血絡奇絡之中,故曰奇邪也。

平按:「經者」下,《甲乙》有「何也」二字。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濁者,何也?血清半為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然者,何也?髮針面色不變而煩悶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

刺絡有此八種之異,請解所以也。

平按:《靈樞》「血出黑」作「血少黑」。「血清半為汁者」《靈樞》、《甲乙》作「血出清而半為汁者」;「血出多若少」《靈樞》、《甲乙》作「若多若少」。「煩悶」《靈樞》作「煩悗」。「多出血」《甲乙》作「出血多」。

岐伯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脈中氣多血少,血持於氣,刺之氣血俱出,其血先虛而復脫氣,氣血俱奪,故仆也。

平按:「盛」《靈樞》、《甲乙》作「甚」。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之。

陽氣多者其血滑,刺之血射。此為陰氣多者,陰多為澀,故「陰」字錯也。

平按:「射」下,《素問》、《甲乙》無「之」字。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熱氣久留癰蒸,故血黑而濁也。

平按:「蓄積」《靈樞》作「畜積」,《甲乙》作「積蓄」。

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合和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

新水未變為血,所以別行。舊水留而瀉,以為水腫

平按:「未合和血」《甲乙》作「未和合於血」。

陰氣積於陽,則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氣久積陽絡之中,刺之陰血澀而未行,陽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面蒼然。

得,遇也。陰陽成和則表裡相持,未合刺之,故俱脫離,所以脫色面色青。

平按:「寫」下,《靈樞》、《甲乙》有「之」字。《甲乙》「寫」作「瀉」。「蒼然」《靈樞》作「蒼蒼然」。注「成」,袁刻作「咸」,亦通。

刺之血多,色不變而煩悶者,刺絡中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脫,故煩悶。

刺絡血者,邪盡血變。血多其色不變,其心悶者,以其刺屬臟虛經,陰氣有脫,致使心悶也。

平按:「血多」《靈樞》作「血出多」。《甲乙》無「血多,色」三字。「中虛經」《靈樞》、《甲乙》作「而虛經」。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弗能虛也。

陰陽相共受邪為痹,是為陰陽俱盛,故出血不虛也。

平按:「外注於絡」《甲乙》「外」上有「而」字。

黃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脈盛者,堅橫以赤,上下無處,小者如針,大者如□,即而瀉之萬全。

相,候也。陰陽俱盛,其候如何?陰陽內經盛溢,必注於絡,故候堅橫盛絡瀉之,萬全者也。

平按:《靈樞》、《甲乙》「無處」作「無常處」;「如□」作「如筋」。「即而瀉之」《甲乙》作「刺而瀉之」。

地無失數,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數,理也。若失理而反取者,各如前之度。

平按:「地」《靈樞》、《甲乙》作「故」。「反」《甲乙》作「返」。

黃帝曰:針入如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針,故堅焉。

膚肌氣熱,故令針熱,則肉著轉之為難,可動針久留,熱去針寒,自然相離也。

平按:「針入如肉著者」《靈樞》作「針入而肉著者」,《甲乙》作「針入肉著」。注「肉著」,袁刻誤作「內著」。

32 疽癰逆順刺 | 雜刺 32
關於「太素/量絡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