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邪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二十七邪論 >> 邪客 |
黃帝內經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又自「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至「青黑為痛」,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五。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
人之善言天者,是人必法天以言人,故有驗於人也。
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
以今尋古為今法,故必合於今。
善言人者,必厭於己。
善言知人,必先足於己,乃得知人;不足於己而欲知人,未之有也。
平按:《素問》「厭」上有「有」字。
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如此,人有三善之行,於道不惑。所以然者,得其要理之極,明達故也。數,理也。
今余問於夫子,令可驗於己,令之可言而知也,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如②發矇解惑,可得聞乎?
先自行之,即可驗於己也。然後問其病之所由,故為言而知之也。察色而知,故為視而知之也。診脈而知,故為捫而可得。斯為知者,先驗於身,故能為人發矇於耳目,解惑於心府,於此之道,可以聞不?
平按:《素問》「令可驗於己,令之可言而知也」十二字,作「令言而可知」五字;「如發矇」作「而發矇」。
②「如」,通「而」,《素問.舉痛論》正作「而」。
岐伯再拜曰:帝何道之問?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平按:「氣」有本作「風」。]入焉,經血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痛矣。[平按:《素問》「入焉,經血稽留」作「入經而稽留」;「故卒痛矣」作「故卒然而痛」。]黃帝曰:其痛也,或卒然而止者,或常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而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應而痛者,[平按:《素問》「相應」作「相引」。]或心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平按:《素問》「脅」上無「心」字。]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間復生者,[平按:《素問》「有間」作「有少間」。]或腹痛而悗悗歐者,或腹痛而復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
股外為髀,髀內為股,陰下之股為陰股也。悗,音悶也。
平按:《素問》「或腹痛而悗悗歐者」作「或痛而嘔者」。注「陰股」,袁刻誤作「陰病」。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凡此十四別病,十三寒客內為病,一種熱氣客內為閉,皆為痛病,不知所由,故須問之。
平按:「諸痛」,袁刻作「諸病」。
岐伯對曰:寒氣客於腸外則腸寒,寒則縮卷,卷則腸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痛,得炅則痛立已矣,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絀,褚律反,縫也,謂腸寒捲縮如縫連也。腸絀屬腸經之小絡散絡於腸,故腸寒絀急引絡而痛,得熱則立已。炅,熱也。
平按:《素問》「腸」均作「脈」;「卷」作「踡」;「立已」作「立止」。
寒氣客於經脈①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不可按也。
痛不可按之,兩義解之:一,寒熱薄於脈中,滿痛不可得按;二,寒②下留,熱氣上行,令脈血氣相亂,故不可按也。
平按:《素問》「故痛」作「故痛甚」。
①「脈」,仁和寺本作「絡」。
②「寒」,人衛本注曰:此後疑脫「氣」字。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募原之下,而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氣散,故痛止矣。
腸胃皆有募有原,募原之下皆有孫絡,寒客腸胃募原之下,孫絡引急而痛,故按之散而痛止。
平按:《素問》「而不得散」作「血不得散」;「故痛止」作「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
俠脊脈,督脈俠脊,故曰俠脊脈也。督脈俠於脊里而上行深,故按之不及,所以按之無益者也。
寒氣客於沖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則脈不通,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關元在臍下小腹,下當於胞,故前言沖脈起於胞中直上。邪氣客之,故喘動應手。有本無「起於關元」下十字也。
平按:《素問》「直上」下,有「寒氣客」三字。
寒氣客於背輸之脈則脈泣,泣則血虛,虛則痛,其輸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至則痛止矣。
背輸之脈,足太陽脈也。太陽心輸之絡注於心中,故寒客太陽,引心而痛。按之不移其手,則手熱,故痛止。
平按:《素問》「則脈泣」作「則血脈澀」。注「於心」,袁刻誤作「主於心」。注「寒客太陽」,袁刻誤作「寒客大腸」。
寒氣客於厥陰,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與少腹矣。
厥陰肝脈屬肝絡膽布脅肋,故寒客血泣脈急,引脅與少腹痛也。
平按:《素問》「客於厥陰」下有「之脈」二字;「引脅與少腹」作「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痛。
厥氣客在陰股,陰股之血凝泣,故其氣上引少腹而痛也。
平按:《素問》「故痛」作「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入五臟中,厥逆上吐,遂令陰氣竭絕,陽氣未入之間,卒痛不知人,陽氣入臟還生也。
寒氣客於腸募關元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留不得行,故卒然成積矣。
腸,謂大腸、小腸也。大腸募在天樞臍左右各二寸,原在手大指之間。小腸募在臍下三寸關元,原在手外側腕骨之前完骨。寒氣客此募原之下,血絡之中,凝泣不行,久留以成積也。
平按:《素問》「腸募關元」作「小腸膜原」;「卒然」作「宿昔」;此節在「寒氣客於五臟」上。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歐也。
寒客腸胃,其氣逆上,故痛歐吐也。
寒氣客於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寒客小腸,不得成於積聚,故後利腹痛也。
熱氣留於小腸,小腸中癉熱焦竭,則故堅干不得出矣。
熱氣留止小腸之中,則小腸中熱,糟粕焦竭干堅,故大便閉不通矣。
平按:《素問》「小腸中癉熱」作「腸中痛癉熱」;「堅」上無「故」字;「不得出」下有「故痛而閉不通」六字。注「留止」,袁刻作「留於」。
黃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其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可見者也。
五臟六腑各有色部,其部之中色見,視之即知臟腑之病,此則可視而可見者也。
平按:《甲乙》「青黑為痛」在「黃赤為熱」上。
黃帝曰:聞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皮及陷下者,可聞而得也。
視脈及皮之狀,問其所由,故為聞而得也。
平按:《素問》「聞」作「捫」,據上文「捫而可得」,應作「捫」;「血」下無「皮」字。
黃帝曰:善。
十二邪 | 邪中 |
關於「太素/邪客」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