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真臟脈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四診候之一 >> 真臟脈形 |
黃帝內經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八第一《五臟傳病發寒熱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骨為身干,人之將死,肉不附骨,遂至大骨亦無潤澤,故曰枯槁,即骨先死也。身之小肉皆脫,乃至大肉亦陷,即肉先死也。肺氣虛少,邪氣盈胸,故喘息不安也。喘息氣急,肩膺皆動,故曰動形也。肺病次傳,至肺再傷,故六月死也,此乃不至七傳者也。有前病狀,真臟未見,期六月死。真臟脈見,即與死期,不至六月也。古本有作「正臟」,當是秦皇名「正」,故改為「真」耳,真、正,義同也。
平按:「真臟」下,《素問》有「脈」字。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內痛,謂是心內痛也。心腑手大陽脈從肩絡心,故內痛引肩項也。心不受痛,受病不離一月,故一月死。真臟脈見,即不至一月,可即與死期也。
平按:「真臟」下,《甲乙》有「脈」字。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臟見,十月內死。
此內痛,即脾胃痛也。手少陽脈偏應②三焦,脾胃即中焦也,上出缺盆上項,故脾胃中痛引肩項也。脾主身肉,故脾胃病,身熱脫肉破□者也。□,其溳反。前之病狀,真臟未見,十月已上而死。真臟脈見,十月內死,良以脾胃受於谷氣,故至十月而死也。
平按:《甲乙》「身熱」作「痛熱」;「真臟」下有「脈」字。注「溳」,袁刻誤作「涓」;「已上」,袁刻作「以上」。
②「偏應」,人衛本注曰:疑是「遍屬」之誤。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隨內消,動作益衰,真臟未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腎腑足大陽脈,循肩髆內,故腎病,肩隨內臟消瘦也。又兩肩垂下,曰隨。腎間動氣,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原,故腎病,動運皆衰也。腎間動氣強大,故真臟脈未見者,腎氣未是甚衰,所以期至一年。腎氣衰甚,真臟即見,故與之死日之期也。
平按:《素問》「肩隨」作「肩髓」;「未見」作「來見」,新校正云:「當作『未』字之誤。」「期日」,袁刻作「日期」。注「動運」,袁刻作「運動」。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肉痛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真臟脈見,少陽脈絕,兩目精壞,目不見人,原氣皆盡,故即立死。真脈雖見,目猶見人,得至土時而死也。
平按:「肉痛」《素問》、《甲乙》作「腹內痛」。注「土時」未詳,《素問》王注謂:「不勝之時,謂於庚辛之月。」以金克木也。
急虛身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辟於隨溺,不可為期。
四時虛邪,名曰經虛。八風從其虛之鄉來,令人暴病卒死,名急虛身。辟於隨溺,(辟,卑至反,除也)謂不得隨意溺也。如此急虛之病,亦有生者,故不可與為死期也。
平按:「身」下,《素問》有「中」字。《甲乙》「身」上有「中」字。「辟於隨溺」《素問》作「譬於墮溺」,《甲乙》作「譬之墮溺」。
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中於急虛,其脈絕而不來,有來一息脈五六至,不待肉脫及真臟見,必當有死也。
平按:「若」下,《甲乙》無「人」字。《素問》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脈五六至,何得為死?必『息』字誤,當作『呼』乃是。」
平按:「一息五六至」,乃連上文脈絕不來而言,以脈絕不來,或來而不息五六至,復絕不來,此即經所謂「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故真臟雖不見猶死。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凊凊然,如按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凊,寒也。如以衣帶盛繩,引帶不引繩,即外急也;引繩不引帶,即內急也;繩帶俱引,即內外急也。今真肝脈見,中外皆急,如人以手猶摩刀刃,中外堅急,令人洒淅寒也。又如以手按瑟弦,急不調耎者,此無胃氣,即真肝脈也。青為肝色,白為肺色,是肺乘肝也。故青不澤也。肺主於氣,氣為身本,身之氣衰,即皮毛不榮,故毛折當死也。
平按:《素問》、《甲乙》「凊凊」作「責責」。注「猶摩」,「猶」字恐系「循」字傳寫之誤。
真心脈至,堅而揣,如循薏芑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薏,於極反。芑,義當苡,即十①珠也。堅而揣者,譬人以手循摩薏苡之珠累累然,堅鉤無胃氣之柔,即真心脈也。赤為心色,黑為腎色,是腎乘心也,故赤不澤也。
平按:「揣」《素問》作「搏」。《甲乙》「堅」作「緊」;「揣」作「搏」。「薏芑」《素問》作「薏苡」,《甲乙》作「薏苡子」。
①「十」,人衛本粒曰:疑「小」之誤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然,其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其真肺脈,如毛羽擲來,中人皮膚,大而浮虛者,毛無胃氣,即真肺脈也。赤為心色,白為肺色,是心乘肺也,故曰不澤也。
平按:《素問》、《甲乙》「如」下有「以」字;「膚」下無「然」、「其」二字。
真腎色至,揣而絕,如循彈石闢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
揣,初委反,動也。其真腎脈至,如石彈指辟打指者,營無胃氣,即真腎脈也。黃為脾色,黑為腎色,是脾乘腎,故黑不澤也。
平按:《素問》、《甲乙》「揣」作「搏」;「循」作「指」。《甲乙》此段在「真脾脈」一段下。注「黃為脾色」,袁刻「為」作「色」。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數然,其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真脾脈至,乍疏乍數也。疏,謂動稀也。數,謂連動。此無胃氣,即真脾脈也。青為肝色,黃為脾色,是肝乘脾,故黃不澤也。
平按:「色」上,《素問》、《甲乙》無「然」、「其」二字。
諸真臟見者,皆死不治。
臟脈獨見,以無胃氣,死故不療也。
平按:《素問》、《甲乙》「臟」下有「脈」字。又按:《素問》此節下,新校正引楊注甚詳。
四時脈形 | 四時脈診 |
關於「太素/真臟脈形」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