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四時脈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四診候之一 >> 四時脈診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名曰逆四時」,見《素問》卷六第十九《玉機真臟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四《經脈》第一下篇。自「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至「持脈之大法也」,見《素問》卷五第十七《脈要精微論篇》,《甲乙》同上。又自「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至「肺氣甚則夢哀」,見《甲乙》卷六第八《正邪襲內生夢大論》。自「春得秋脈」至末,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又見《甲乙》卷四《經脈》第一中篇。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之肥瘦,氣之大小,色之澤夭,脈之盛衰,病之新故,凡療病者,以此五診,診病使當,為合其時,不當,為後其時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形瘦氣大,形肥氣小,為不相得;形肥氣大,形瘦氣小,為相得也。

脈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其病人五色,浮輕潤澤,其病易已。

平按:《素問》無「脈」字。

脈順四時,謂之可治;

四時王脈,皆有胃氣,無他來克,故曰順時。

平按:「順」《素問》作「從」。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趣之以時。

四時脈皆柔弱滑者,謂之胃氣,依此療病,稱曰合時也。

平按:「趣之以時」《素問》作「取之以時」,《甲乙》作「治之趨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謂之不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勿趣以時。

此之四診,趣之為難,可明告病人,宜以變常設於療法,不得依常趣之以時也。

平按:「謂之不治」《素問》作「為不可治」,無「勿趣以時」句。《甲乙》無「必察四難」以下十二字。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

四時皆得勝來克己之脈,己脈懸絕沉澀,失四時和脈,雖未有病臟之形,不可療也。

平按:「命曰」《甲乙》作「名曰」。

春夏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

此脈反四時也。

平按:《素問》、《甲乙》「春」上有「於」字。「浮大」下,《素問》有「名曰逆四時也」六字。

病熱脈凊靜,

熱病脈須熱而躁也,今反寒而靜。凊,寒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凊」字。

泄而脈大,

人之泄利,脈須小細,今為洪大也。

脫血而脈實病在中,

人之脫血,脈須虛弱,今反強實,病在中也。

而脈實堅病在外。

脫血脈實堅,病在外也。

而脈不實堅為難治,名曰逆四時。

脫血而脈不實不堅,難療也。以上七診,皆逆四時也。

平按:「為難治」《素問》作「皆難治」。又按:《素問》新校正云:「按《平人氣象論》云:『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與此相反,此經誤,彼論為得。自『未有臟形春夏』至此,與《平人氣象論》相重,注義備於彼。」

黃帝問於岐伯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知?請問此六者,可得聞乎?

六,謂六問。此中唯有五問,當是脫一問也。

平按:《素問》「請」上無「知」字;「六」作「五」。據本篇下經文「此六者持脈之大法」,應作「六」。楊注云「當是脫一問」,於義正合。

岐伯對曰:請言其與天轉運。

量下答中,文當有六,故為六合也。人身合天,故請言人身與天合氣轉運之道也。

平按:「與天轉運」《素問》作「與天轉運大也」。

夫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

萬物各受一形,自萬物一形之外,從於六合苞裹之內,皆是天地為其父母,變化而生,故萬物皆與天地之氣應而合也。

平按:《素問》無「夫」字。《甲乙》無「夫萬物之外」五字。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

春夏者,陰氣終始也。春之三月,陽氣之始,氣和日暖。夏之三月,陽盛暑熱,乃是春暖增長為之也。

平按:注「陰氣終始」,「陰」字當是「陽」字之誤。

彼秋之急,為冬之怒,

秋冬者,陰氣終始也。秋之三月,陰氣之始,風高氣切,故名為急。冬之三月,陰氣嚴烈,乃是秋涼增長為之也。

平按:「急」《素問》、《甲乙》作「忿」,王注云:「忿一作急。」注「氣切」,「切」字恐是「勁」字之誤。

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暖、暑、急、怒,是天之運四氣變動。人之經脈,與彼四氣上下變動亦不異也。春夏之脈,人迎大於寸口,故為上也;寸口小於人迎,故為下也。秋冬之脈,寸口大於人迎,故為上也;人迎小於寸口,故為下也。此乃盛衰為上下也,此答初問也。

平按:注「秋冬之脈」至「故為下也」五句,袁刻脫,依原鈔補入。

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

春三月時,少陽之氣用,萬物始生未正,故曰應規也。夏三月時,大陽之氣用,萬物長正,故曰應矩也。

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秋三月時,少陰之氣用,萬物長極,故曰應衡也。冬三月時,太陰之氣用,萬物歸根,故曰應權也。

平按:「衡」,原鈔作「沖」,注同,謹依《素問》、《甲乙》作「衡」。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冬至以後,陽氣漸長,故曰微上;陰氣漸降,故曰微下也。

夏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下,陰氣微上。

夏至以後,陰氣漸長,故曰微上;陽氣漸降,故曰微下也。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有期,故知死時。

陰陽以有四時,四時與脈為期,為期在於四時相得失處,即知四時脈,分在四時際,脈分四時有期,則死生之期可知,此答第二病所在也。

平按:「知脈所分」,「知」字原鈔作「和」,謹依《素問》、《甲乙》及本注作「知」。

微妙在脈,亦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欲知人之死生者,無勝察之妙,察脈綱紀,必以陰陽為本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亦」字。

始之有經,從五行生,

陰陽本始,有十二經脈也。十二月經脈,從五行生也。

生之有度,四時為數,

五行生十二經脈,各有法度。脈從五行生,木生二經。足厥陰、足少陽也。火生四經,手少陰、手大陽、手厥陰、手少陽也。土生二經,足大陰、足陽明也。金生二經,手大陰、手陽明也。水生二經,足少陰、足大陽也。此為五行生十二經脈。法度者,春有二經,夏有四經,季夏有二經,秋有二經,冬有二經,故十二經脈以四時為數也。

平按:《素問》「數」作「宜」,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數。」

循數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誠,以知死生。

於寸關尺三部之中,循十二經之脈,得其弦、鉤、浮、營,四時氣而不失錯,與天地氣宜然為一,如此則能了知死生之期也。

平按:「循數」《素問》作「補瀉」;「誠」作「情」。自「始之有經」至「以知死生」,《甲乙》無此八句。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人之音聲,合於五音;人之形色,合於五行;人之脈氣,合於陰陽。此答第三知病之所變也。

平按:注「知病」,「知」字原鈔作「之」,據上經文宜作「知」。

是故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揚[平按:《素問》、《甲乙》無「揚」字],下盛則夢墮墜;[平按:《素問》、《甲乙》無「墜」字。]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取;肝氣甚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哀;[平按:「甚」《素問》、《甲乙》作「盛」。《素問》「哀」作「哭」,《甲乙》作「哭泣恐懼飛揚」。]短蟲多則夢眾,長蟲多則夢相擊破傷。

凡夢有三種:人有吉凶,先見於夢,此為征夢也;思想情深,此為想夢也;因其所病,見之於夢,此為病夢也。此十一種夢,皆病夢也,並因陰陽氣之盛衰、內有飢飽、肝肺氣盛、長短蟲多以為夢也。此所以因傷致夢,即以夢為診也,此為夢診,可為四答之脫也。

平按:《甲乙》無短、長「蟲多」二句,《素問》新校正云:「詳此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持脈之道,虛心不念他事,凝神靜慮,以為自保,方可得知脈之浮沉、氣之內外也。

平按:《甲乙》無「是故」二字;「保」作「寶」。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皮;夏日在膚,沉沉乎萬物有餘;

春時陽氣初開,脈從骨髓流入經中,上至於皮,如魚游水,未能周散。夏時陽氣榮盛,脈從經溢入孫絡膚肉之中,如水流溢,沉沉盛長,萬物亦然,茂盛有餘。此答第五病在外也。

平按:「皮」《素問》、《甲乙》作「波」。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固密,君子居室。

秋日陽氣從膚漸伏於內,故曰下膚。蟄蟲趣暖入穴,故曰將去。是時陰氣從內出在皮膚,腠理將開也。冬日陽氣內伏,蟄蟲閉戶固密,君子去堂居室,人之脈氣行骨,故持脈者深按得之。此答第六病乍在內也。

平按:「固」《素問》、《甲乙》作「周」。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①始之。

秋冬脈氣為陰在內,故按得綱紀;春夏脈氣為陽在外,故趣終得始②也。春夏之脈為秋冬脈終,即為陽之始也。

①「而」,仁和寺本作「如」。

②「趣終得始」,蕭本原作「趣得終始」。今據仁和寺本改。

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也。

以為診脈大法。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陰出之陽,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皆賊邪來乘也。秋得春脈,冬得夏脈,雖是微邪來乘,以秋冬得之,陰出之陽交爭者,不療也。

平按:《素問》「夏得冬脈」下,有「長夏得春脈」五字;「秋得春脈」作「秋得夏脈」;「冬得夏脈」作「冬得長夏脈」;「陰出」上有「名曰」二字,《甲乙》同。又《甲乙》「死不治」上無「命」字。

32 真臟脈形 | 人迎脈口診 32
關於「太素/四時脈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