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開門式椎管成形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1.頸椎病涉及三個以上節段病變並有椎管狹窄脊髓受壓症状

2.頸椎外傷或發育性狹窄有脊髓壓迫症狀者,CT片示椎管矢狀徑絕對值小於10mm。

3.散在型或連續型頸後縱韌帶骨化症有脊髓壓迫症状,前路手術難以減壓者。

4.頸椎病曾施行前路減壓術,仍有脊髓壓迫症状者。  

目錄

術前準備

1.術前的手術設計極為重要。根據CT或MRI或脊髓造影確定成形範圍。根據CT影象測量椎板中線到椎管左右側之間的距離(椎管橫徑值),供術中開溝部位的定位參考。再根據骨贅和脊髓受壓的部位,如行單開門式椎板成形,確定絞鏈側和開門側。

2.制好石膏頸領備用。配血備用。  

麻醉

局麻或全麻。  

手術步驟

1.體位、切口與椎板顯露 同單開門式椎管成形術。

2.椎板成形 清理椎板上殘留軟組織,根據CT片椎管橫徑值,定出在椎板上作槽溝部位並作出痕迹。用微型鑽或尖嘴咬骨鉗分別在兩側椎板上各做一縱形槽溝。溝呈V形,淺層寬度為2~3mm,深度需深達椎板內層皮質,但不穿透,用小條狀紗布堵塞止血。而後切除預定開門範圍內的棘突間韌帶,棘突保留1~1.5cm長。用微型電鋸或窄型椎板咬骨鉗將棘突縱行正中劈開直達硬脊膜外。將開門段最上椎板上緣的黃韌帶與最下椎板下緣的黃韌帶切斷,從棘突劈開縫中伸入骨膜剝離器,將劈開的棘突向兩側張開,類似打開雙扇門。同時中線切開黃韌帶,用硬膜剝離器分離椎板與硬脊膜間粘連。取與顯露硬脊膜等寬等長的脂肪片覆蓋於硬脊膜外。

3.植骨、縫合 沿髂骨嵴切口,顯露髂骨,於髂骨上取骨。根據劈開棘突向兩側張開、能使硬脊膜囊充分減壓所呈現的梯形間隙大小采骨,將植骨塊修成相應梯形,嵌入棘突間隙,在棘突與骨塊兩端各鑽孔,用鋼絲或絲線固定,棘突植骨間用脂肪片隔開。取零星碎骨堵塞於椎板兩側槽溝空隙。切口用生理鹽水沖洗,檢查無出血,無棉片等存留後,切口內置導尿管,於切口旁作小切口引出皮外作負壓引流。逐層縫合。  

術中注意事項

1.開門手術的目的是擴大椎管,使受壓的脊髓得以減壓而恢復功能。故充分而適度的擴大椎管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過少達不到減壓目的,過大又會在硬脊膜囊外留有腔隙而形成瘢痕性壓迫。椎管擴大程度應是待硬脊膜囊充分膨大、恢復搏動後的容積,其外層再留一薄層脂肪片覆蓋的空間即可圖2。同時,兩側開槽溝的位置應是CT片顯示椎管的最外側緣,最容易發生的錯誤是位置太靠近內側,開門後仍會有突起壓迫脊髓,影響效果。

2.作椎板槽溝可用微形電鑽、氣鑽或尖嘴形咬骨鉗。使用電鑽時應把握穩固,防止鑽頭在椎板打滑,造成副損傷。在鑽時助手應不時滴生理鹽水於鑽頭上,既防熱又防磨損骨質粉塵飛揚;另一助手用吸引器吸盡滲血,保持術野清晰。

3.在單開門成形術中,開門側椎板內層皮質被電鑽將磨透時,術者可體會出磨透感。這時術者應把握住電鑽,不可下壓,以免損傷硬脊膜。對絞鏈側椎板槽(雙開門側槽同樣)不應磨透全椎板,只開V形槽而保留薄層內板。磨透後容易發生椎板下陷,會加重壓迫脊髓或神經根

4.單開門手術中擴大椎板開門時,應逐步擴大,不要用力過猛和快速將椎板掀起,以免造成椎板絞鏈側斷裂。絞鏈側的V形切骨寬度,關係到開門的大小,應適度造型。

5.術中如有靜脈叢出血,局部可用6℃~8℃冷凍生理鹽水浸泡,吸引器吸盡出血,看到出血點後,用雙極電凝止血,或用明膠海綿或止血纖維覆蓋止血,切忌盲目堵塞,以免誤傷脊髓。  

術後處理

1.術後穿戴石膏頸領,限制頸部活動,但可早期起床活動。

2.負壓引流於術後48~72小時或日滲出量不超過20ml時拔除。

3.術後10日拆線,8~12周後拆除石膏,行X線片和CT複查。植骨癒合後,可改用頸圍保護,逐步加大活動。

關於「雙開門式椎管成形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