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遺傳學/突變和選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醫學遺傳學基礎》 >> 群體遺傳學 >> 突變和選擇
醫學遺傳學基礎

醫學遺傳學基礎目錄

1.突變率及其表達方式突變有其分子基礎。因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著突變,每個基因都有一定的突變率(mutation rate)。一般用每代中每一百萬個基因中發生的突變數來表示,即n×10-6/基因/代。突變對遺傳平衡的影響有正負兩個.如一對等位基因A(顯性)和a(隱性),由顯性基因(A)突變為隱性基因(a)的過程。稱為正向突變(forward mutation),其突變率以u表示;由隱性基因(a)突變為顯性基因(A)的過程,稱為回復突變(reverse mutation),其突變率以v表示。設A基因的頻率為p,a基因的頻率為q,A基因的突變率為u,a基因的突變率為v,這樣,每一代中就有pu或(1-q)u的基因A突變為a,也有qv的基因a回復突變為A。若(1-q)u>qv,則基因a的頻率將增加,反之,(1-q)u< p>

(1-q) u=qv

u=qu=qv

u=qu+qv

u=q(u+v)

q=μ/u+v

p=v/u+v

在此情況下,突變頻率完全由u和v 來決定。突變有時導致一個基因功能的喪失或變化。大多數可檢測的突變是有害的,因此有突變就會面臨選擇,如果選擇是中性,即中性突變(neutral mutaiton)。這種突變型既無害處亦無益處,選擇性不顯著。如我國漢族人群中,對苯硫脲(PTC)缺乏嘗味能力的味盲(tt)的頻率為9%,味盲基因(t)的頻率為0.03,這裡Gv149n92.gif =0.03。此PTC味盲基因(t)就可看成是來源於中性突變。它對人體既無特殊益處,也無明顯的害處,選擇作用也不明顯。

2.選擇和適合度 選擇(selection)是指自然選擇。選擇對遺傳平衡的作用是增加或減少個體的適合度(f)。適合度(fitness)是指個體在一定條件環境下,能生存並傳遞其基因於下代的能力。可以說是生存和生育率聯合效應的最後結果,可用相同環境中,不同個體的相對生育率(fertility)來衡量。例如丹麥對軟骨發育不全患者的調查,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有矮小、指短、頭大、低鼻樑、前額大等體征。在108例患者中,共生育了27個兒女,而他們的正常同胞475人中共生育了582個子女,如以正常人的生育率為1,該病患者的相對生育率(f)=(27/108)/(528/457)=0.2。這樣表明在軟骨發育不全患者中的適合度降低了,同時也說明相對生育率即代表適合度。人們可用類似方法求得其它遺傳病患者的適合度。

選擇係數(壓力)(selectioncoefficient or pressure)是與適合度有關的概念,並以此來表示選擇的作用,一般用s表示,它表明在選擇作用下,降低的適合度。s與f的關係是:s=1-f。如軟骨發育不全患者的適合度為0.02,其選擇係數s=1-0.2=0.8。

3.選擇對隱性 基因、顯性基因和X連鎖基因的作用及有關突變率的計算 在一定條件下,一個群體的突變率可明顯增高,形成突變壓力(mutation pressure),使某個基因頻率增高。另一方面,受某種環境條件的影響,某些突變型選擇作用,使突變基因的頻率降低,即選擇壓力。因此,一個群體保持遺傳平衡,就是突變壓力和選擇壓力之間達到平衡,這樣,使群體的遺傳結構趨於穩定,達到平衡狀態。

(1)選擇對顯性基因的作用:在一個遺傳平衡群體中,選擇對顯性基因作用較為明顯,因為有顯性基因的個體(AA和Aa)都可受到選擇的作用。當選擇對顯性基因A不利時,雜合子Aa和純合子AA都會被淘汰。這樣,基因A最終會從群體中消失。這時如要達到遺傳平衡,就要靠基因a突變為基因A來補償。這樣顯性基因突變率可按下列公式求出: v為突變率,s為選擇係數,p為基因A的頻率,患者多為雜合子(H),其頻率為2pq,由於p值很小,q≈1,2pq=2p。

p=1/2H,H=2p,故v=s×1/2H

也就是說每一代中基因頻率因選擇而降低為s× 1/2H,而在一個遺傳平衡群體中被淘汰的部分將由突變率(v)來補償,即按v=s×1/2H公式求出顯性基因的突變率。例如軟骨發育不全侏儒症,在丹麥哥本哈根市醫院出生的94 075名兒童中,患該病的有10人,其發病率為10/94,075=0.0001063。又已知該病適合度為0.02,則其選擇係數s為0.08。代入公式v=s×1/2H=0.08×0.5×0.0001063=42.5×10-6/代。此外,還有證據表明,隨父親年齡的增長,某些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基因突變率增高。

(2)選擇對隱性基因的作用:如只有隱性基因(a)純合(aa)時才發病而面臨選擇。由於隱性基因大都可以雜合狀態在群體中維持很多世代,因此,選擇的作用對隱性基因頻率的降低很慢,如選擇對其不利時,最終將從人群中消失。而隱性基因頻率在人群中基本恆定,這可能是基因A突變為基因a,以補償因選擇而被淘汰的有害隱性基因aa,即在一個遺傳平衡群體中,被淘汰的部分將由突變率(u)來補償。選擇係數為s,每一代在基因頻率的減少將為sq2,故u=sq+2,按此公式可以隱性基因的突變率。例如苯酮尿症(PKU)在我國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16,500(0.000060),其適合度f為0.15,s=0.85,故u=sq2=0.85×0.00006=0.000051=51×10-6/代。可見此突變率相當高,因為PKU的適合度過低。

(3)選擇對X連鎖基因的作用;由於男性是半合子,X連鎖隱性基因只要是致病基因便可表達而面臨選擇,所以致病基因頻率q與就是男性發病率。而女性攜帶者的頻率近於致病基因頻率的2倍,但攜帶者的表型正常,不受選擇影響。因此,從整個群體來說,男性致病基因頻率只佔全部致病基因量的1/3,選擇係數為s,每代中因選擇而被淘汰的致病基因為1/3sq,而被淘汰的部分由突變率(u)來補償,故u=1/3sq。

例如甲型血友病男性發病率為0.00008,適合度f為0.25,則s=0.75,代入上式:u=1/3×0.75×0.00008=0.00002=20×10-6/代,這樣的突變率也是較高的。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DMD)的突變率更高,u=20-100×10-6/代。

4.選擇壓力的變化對遺傳平衡的影響 既然維持群體遺傳平衡受選擇和突變及其壓力之間平衡的制約,則選擇壓力的變化必然要影響群體的遺傳結構。選擇壓力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選擇壓力的增強,二是選擇壓力的降低,這兩種情況可影響群體中某一表型的適合度增高或降低,從而使表型相應的等位基因的頻率也發生改變。

(1)選擇壓力的增強:即選擇壓力越大,選擇係數越高,引起基因頻率變化越快。對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雜合子患者(Aa)的適合度為0,s=1,則群體中致病基因A的頻率p在一代中間即可降低為0,下一代中致病基因頻率將靠突變率來維持,因上一代的致病基因已被選擇而淘汰,因此,基因頻率的變化較迅速。對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選擇壓力即使增強,純合隱性患者aa的頻率為q,基因AA的頻率為p2,Aa的頻率為2pq,aa的頻率為q2。在aa的適合度為0,s=1時,則群體中基因a,只存在於雜合子Aa中。計算隱性致病基因頻率降低所需世代數可按下列公式進行。

q1=q/1+q  q2=q1/1+q2以後的世代為qn=q/1+qn

n=1/qn-1/q(n表示世代)

例如,常染色體遺傳白化病,其致病基因a在群體中的頻率為0.01,在選擇壓力增強時,使該病患者(aa)不能生育,需經過多少世代才能使其基因頻率降低為0.005呢?q=0.01=1/100,代入公式:n=1qn-1/q=1/(1/200)-1/(1/100),n=200-100=100代。如果每世代以25年計算,則要經過2500年才能使基因頻率降低一半,因此,選擇壓力的改變對隱性基因頻率的變化是很緩慢的。

(2)選擇壓力放鬆(relaxation fo selection pressure):由於選擇壓力的降低使致病基因頻率增高,而導致遺傳發病率增高。隨著醫學發展和診治技術的進步,將有許多遺傳病可以治療或延長患者生命,他們可活到生育年齡,並結婚生育,這樣是否會增加群體中遺傳病的發病率呢?

對顯性遺傳病來說,若是致死的,其發病率完全由突變來維持。若患者被治癒就和正常人一樣結婚生育,這樣,經過一代後發病率將增加1倍,而後代各代中將以同樣數量增加。當然,該病病例也將逐漸增加,人們從遺傳型視網膜母細胞瘤就已看到這種變化趨勢。

對隱性遺傳病來說,若是致死的,其發病率在完全放鬆選擇的情況下,緩慢上升。例如,苯酮尿症的發病率約為1/10000,基因頻率為0.01,突變率為50×10-6/代,該病可用低苯丙氨酸食品治療。假定被治癒的患者生育率與正常人相同,即在完全放鬆選擇後,致病基因頻率要經達200代才能增加1倍,即0.01+0.5/100000×200=0.02。這時的發病率比原來增高4倍,這種變化要經200代即5000年後才能達到,所以上升是很緩慢的。

對X連鎖遺傳病來說,只有男性患者才面臨選擇。若該病是致死的,在完全放鬆選擇後,也要經過3代,致病基因頻率才可增加1倍,即男性患者的發病率增高1倍。

總之,在選擇放鬆情況下,遺傳的發病率會有所上升,但其速度是緩慢的。現今分子生物學的迅速進展,先進醫療技術不斷湧現,其中基因治療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人們有理由不必選擇壓力的放鬆增高遺傳病的發病率而憂慮。

5.選擇與群體中的平衡 多態性當選擇壓力向兩個方面進行時,一方面是有害等位基因的維持,另一方面是它們的消除。也就是在一個群體中,只要等位基因存在,就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基因型,其中最低的基因頻率也不能僅用突變來維持,各基因型達到了遺傳平衡,這種情況稱為平衡多態性(balanced polymorphism)。

人類許多基因座位都存在著多態性,最穩定的多態性是突變基因由於有選擇優勢而形成。例如鐮形細胞貧血症,在非洲黑人中,其純合患者(HbsHbs)可高達4%,HbstHb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0.2和0.8。純合子一般死亡。雜合子在群體中可高達32%,這是因為雜合子的血蛋白結構的有抗瘧性,其適合度略高於正常人(HbAHbA)。這樣,在惡性瘧疾流行時,雜合子具有選擇優勢。雜合子的這種選擇優勢補償了純合患者死亡所失去的隱性基因(HbsHbs),因而維持了群體中的平衡多態性。類似的情況還有其它的有害基因,如地中海貧血血紅蛋白C、G6PD缺陷以及Duffy血型的Fy基因等。它們所以能在一定群體中維持較高的基因頻率,就是因為有抗瘧性使雜合子受到保護之故。

遺傳負荷(geneticload)是指一個群體由於有害基因的存在而使其適合度降低的現象,有人描述其為整個群體遺傳的無能性。因為致死基因是經突變產生的,可使生物在成年前而死亡,其基因既不能傳於下一代,當然也就不利於生物個體的生存和延續後代。

遺傳負荷一般用一個群體中每個個體帶有的有害基因的數量來衡量。它包括突變負荷和分離負荷。突變負荷(mutation load)是一個群體中反覆發生的突變產生了致死或亞致死基因。由於這些基因的積累,形成了選擇上不利的純合子,從而使群體平均適合度降低。分離負荷(segregation load)是指有害基因從有利的雜合子分離而產生了選擇不利的純合子,從而使群體由較高適合度的雜合子形成較低適合度的純合子。遺傳負荷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據估計,我國人群中至少每人有5-6個有害基因以雜合方式存在。

32 遺傳平衡定律 | 近親婚配 32
關於「醫學遺傳學/突變和選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