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簡介

 

Bk9tk.jpg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是一種嗜鹽性細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所致,主要來自海產品,如墨魚、海魚、海蝦、海蟹、海蜇,以及含鹽分較高的腌制食品,如鹹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強,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臨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水樣便為主要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發生於沿海地區,常造成集體發病。近年來由於海鮮空運,內地城市病例也漸增多。  

生物學特徵

副溶血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屬,革蘭染色陰性,兼性厭氧菌,為多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最適宜的培養基:溫度為30℃—37℃,含鹽2.5%—3%(若鹽濃度低於0.5%則不生長),pH值為8.0—8.5。本菌對酸較敏感,當pH6以下即不能生長,在普通食醋中l一3min即死亡。在固體培養基菌落常隆起,圓形,表面光滑,濕潤。在3%一3.5%含鹽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為一周期。對高溫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殺死。本菌對常用消毒劑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濃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殺滅。  

食物中毒臨床表現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是由於攝入帶有大量活菌的食物所引起的,一般認為是由副溶血性弧菌產生的耐熱性溶血毒素所致。它使人的腸粘膜潰爛紅細胞破碎溶解。此種毒素還可以和心肌細胞結合,使心肌細胞抵抗力下降,離子滲透性提高,抑制細胞搏動的自發興奮能力,使心臟搏動停止而死亡,另外此種毒素還有其他一些作用。也有人認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是由於該菌產生的類似霍亂毒素的的腸毒素所引起。還有人認為是包括毒素型和感染型在內的混合型食物中毒。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現為急發病,潛伏期2~24h,一般為10h發病。主要的症状為腹痛,優勢腹痛在臍部附近劇烈。腹痛是本病的特點,多為陣發性絞痛,並有腹瀉、噁心、嘔吐、畏寒發熱,大便似水樣。便中混有黏液或膿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後重,重症患者因脫水,使皮膚乾燥血壓下降造成休克。少數病人可出現意識不清、痙攣面色蒼白發紺等現象,若搶救不及時,呈虛脫狀態,可導致死亡。  

來源和傳播途徑

     分布極廣,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產品中,我國華東地區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47.5%~66.5%,海產魚蝦的平均帶菌率為45.6%~48.7%,夏季可高達90%以上。出了海產品以外,畜禽肉、鹹菜、鹹蛋、淡水魚等都發現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產品、海鹽、帶菌者等都有可能成為傳播本菌的途徑,另外有腸道病史的居民、漁民帶菌率偏高,也是傳染源之一。

預防措施包括:動物性食品應煮熟煮透再吃;隔餐的剩菜食前應充分加熱;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時交叉污染;海產品宜用飽和鹽水浸漬保藏(並可加醋調味殺菌),食前用冷開水反覆沖洗。

關於「副溶血性弧菌」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