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臟象 >> 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 >> 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目錄

(一)消化吸收的過程

人以水谷為本,人體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攝取飲食營養,以維持各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水谷精微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之一,也是化生氣血陰陽的物質基礎。

消化吸收是飲食物代謝過程中的兩個主要環節。消化,是指飲食物通過消化器官的運動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別成清者和濁者的過程。即人將攝人的飲食物轉變為可以吸收利用的水谷精微的過程。清者,指水谷精微;濁者,指食物殘渣。吸收,是指飲食物在充分消化的基礎上所轉變成的精微物質被吸收,並進而轉輸至心肺的過程。消化和吸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運動是緊密聯繫的,消化過程和吸收過程也是相輔相成,密切協調的。「人之於飲食也,唇以攝收之,齒以咀嚼之,舌以轉掉之,使之往複周回,然後咽人。會厭食管氣管之間,氣出則張,食人則掩蓋氣門,使食橋渡而過,由此人嗉,傳送至胃之上口賁門,入胃,脾以磨之,肝以疏之,而後蒸化腐熟,由胃之津門泄出水分,其汁由幽門傳人小腸,經所謂小腸為受盛之官是也。至小腸之闌門,……是時谷已成糟粕,傳人大腸,經所謂大腸為傳導之官是也。至直腸則結為糞,由肛門而出」(《中國醫藥匯海.論消化之原理》)。

(二)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關係到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是脾、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臟腑功能互相配合而進行的,其中與脾(小腸)、胃的關係尤為密切,所以說脾胃同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食物經過胃的腐熟後,下送小腸以「分清泌濁」。濁的部分再傳大腸轉變為廢物排出體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運送全身,發揮營養作用。脾主運化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肝主疏泄,調節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土得木而達,食氣人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的疏泄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還表現在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幫助脾胃運化。肺居上焦,職司宣發,「穀人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飲食精微由肺的宣發而布達全身。腎主命門,脾陽根於腎陽,水谷運化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蒸騰,故腎陽被譽為釜底之薪,所謂後天水谷之氣得先天精血之氣則生生不息。心主血屬火,心有所主,則脾氣健旺,「脾之所以能運行水谷者氣也,氣寒則凝滯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火生土」(《醫碥.五臟生克說》)。

32 呼吸運動與五臟調節 | 水液代謝與五臟調節 32
關於「中醫基礎/消化吸收與五臟調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