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述情障礙(alexitymia)又譯作「情感表達不能」或「情感難言症」,它並非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可為一種人格特徵,也可為某些軀體或精神疾病時較常見到的心理特點,或為其繼發症狀。述情障礙患者不能適當地表達情緒、缺少幻想,普遍存在於心身疾病神經症和各種心理障礙的患者中。猶豫述情障礙者對情緒變化的領悟能力差,心理治療反應不佳,常給治療帶來不利影響。述情障礙可能發生於很多疾病患者中,如冠心病類風濕關節炎偏頭痛等;與心理因素有關的消化道疾病、皮膚病等。此外,精神障礙如神經症、精神性疼痛等。

它的主要特徵為:1缺乏言語描述情感的能力;2缺乏幻想;3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其過程具體而僵化,缺乏象徵性。國外自從1972年Sifneos命名以來,引起心身醫學精神病學研究者的廣泛重視,對其有關方面已有不少報告。國內最早由張建平(1990)在中國心理學會「個性」研討會作了「述情障礙」個性特點的研究概況的報告,楊菊賢等(1991)在《上海精神醫學》上發表了《冠心病患者的行為類型和情感難言症》一文,姚芳傳(1991)在《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上發表《述情障礙》一文,對述情障礙的名稱起源、表現、發生率、引起原因、檢測手段、對疾病與治療的影響以及處理等作了全面的介紹。

精英也有述情障礙

有述情障礙的人數在調查中位居第四。述情障礙患者不能適當地表達情緒、缺少幻想,普遍存在於心身疾病、神經症和各種心理障礙的患者中。猶豫述情障礙者對情緒變化的領悟能力差,心理治療反應不佳,常給治療帶來不利影響。述情障礙可能發生於很多疾病

患者中,如冠心病、類風濕關節炎、偏頭痛等;與心理因素有關的消化道疾病、皮膚病等。此外,精神障礙如神經症、精神性疼痛等。

適應障礙常發於突然改變一個月內

在調查中排在第五位的是適應障礙傾向。適應障礙一般表現為情緒低落,憂傷易哭、敏感多疑、願意向別人傾訴痛苦、逃學、曠工、生活無規律等。適應障礙發病通常在應激時間或生活改變發生一個月內,除長期的抑鬱性反應外,在應激和困難處境消除後,症状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6個月。

多疑易怒者多存有偏執傾向

排在第六位的是偏執傾向。偏執的發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是在個性缺陷的基礎上遭受刺激而誘發。患者常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好強、自命不凡、敏感、多疑、愛幻想、易激動、自我評價高等。偏執性精神病的病程多為持續性,有的可終生不愈,老年後由於體力和精力的衰退,症状可有化解

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

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各項目內容 TAS

項 目

完全不同意

基本不同意

既不同意也不反對

基本同意

完全同意

1.當我哭泣時,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2.空想純粹是浪費時間。

3.我希望自己不那麼害羞。

4.我常搞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感受。

5.我常幻想著將來.

6.我交朋友似乎與別人難。

7.知道問題的答案比知道其原因更重要。

8.我難以用恰當的詞描述自己的感情。

9.我不喜歡別人知道我對事物的態度。

10.我有些身體感覺連醫生也不理解。

11.我只做工作,不知道為何做和如何做好。

12.我不容易描述自己的感受。

13.我不喜歡分析問題而僅僅是描述它。

14.當我心煩意亂時,我分不清是傷心、 害怕還是憤怒。

15.我很少幻想。

16.當我無事可做時,我也不空想。

17.我常為身體的異常感覺所困惑。

18.我更關心事情的發生,而不注意如何發生。

19.我有些難以識別的感受。

20.對我來說,情感的溝通不是很重要。

21.我覺得難以描述對別人的情感。

22.別人告訴我,要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3.一個人不應尋求更深刻的理解。

24.我不知道我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25.我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氣憤。

情緒表達訓練

臨床心理學有個概念,叫「述情障礙」,主要指的是缺乏用言語描述並表達情緒的能力,同時也缺乏幻想。調查表明,述情障礙普遍存在於有心身疾病的人中。

雖然絕大多數有社交焦慮的青少年並不存在典型的述情障礙,但從其表現看,大都缺乏恰當描述和表達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此外,從積極方面看,良好的人際交往也離不開情緒表達。因而,要想解決自己的社交焦慮,還有必要對自己進行情緒表達訓練。

情緒表達訓練所要達到的目標是:能感受並辨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能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用恰當的方式加以表達或調節。

1. 培養共情

離開了共情――即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的態度與能力――就談不上恰當的情緒表達,更談不上良好的人際關係,更何況,青少年的社交焦慮有時正是由於缺乏共情而引發的。因此,情緒表達訓練需從培養共情入手。

共情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作為態度,它表現為對他人的關切、接受、理解、珍重;作為一種能力,它表現為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並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與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

具備共情的人容易和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和他人產生矛盾時,也能心平氣和地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問題。

舉例說,在公共汽車上別人踩了你的腳,你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會不高興,但如果你具有共情的能力,就會從對方角度想問題:「他不是故意踩我的,沒人會有意踩別人而給他自己惹麻煩。」這樣一想,你的不快自然就會消失。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有人說:共情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我們的心情。任何建設性的人際關係都是以共情為先決條件的。

共情不論是作為態度還是能力,都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提高。

(1)提高自己的感受性

指提高自己對他人情緒反應的敏感度。

(2)提高對他人的理解力

理解以傾聽為前提,以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理解為結束。

(3)學會表達共情

以上介紹了一些培養共情的方法。其實方法是因人而異的,只要我們有對他人的關切、理解和尊重,就可以以無限多樣的方式表達我們對他人設身處地的理解與關懷。

2.社交焦慮的情緒管理訓練

這是認知-行為療法中焦慮管理訓練的變式,它包括以下步驟:

(1) 辨別焦慮線索並為之「貼標籤」

對社交焦慮的辨別和確認是有效應對社交焦慮的前提。

在不確定的威脅和已知的危險面前,人們更擔心和害怕的是不確定的威脅。已確定了的威脅即使再大,由於人們知道該從哪方面入手去應對並防止其擴大,知道該如何採取補救措施以把損失降到最低,故能降低人的焦慮,使人產生相對的安全感。

但面對不確定的威脅就不同了,人們不知道威脅從何而來,有多麼嚴重,會向哪個方向發展,會引起什麼樣的惡果,因而,就會在對威脅的恐慌之外加上新的恐慌――完全不知所措,以至於似乎只能坐以待斃。

因此,對威脅的確認,本身就有減壓的作用。

對社交焦慮的辯論亦然。那麼,社交焦慮出現的徵兆究竟有哪些呢?

當我們在約會前或在社交場合中突然感覺心跳、氣短胸悶、手腳冰涼、全身發冷發熱,感覺擔心、害怕、緊張、煩躁不安,甚至想取消約會或離開社交場合時,這就是社交焦慮的表現了。

我們要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按上述身心兩條線索對自己的社交焦慮迅速加以辯認,然後對自己說:

「沒關係,我就是有點兒社交焦慮」或「沒關係,這就是社交焦慮,我能應付得了它」「放鬆點兒,這沒什麼,不過是有點兒社交焦慮罷了」等。

給情緒「貼標籤」或者說命名,可以使許多模糊的東西清晰化,在減壓之外,還能使人增加對情緒的控制感。此外,也有助於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對問題的解決上,有助於人採取建設性行動而不至於陷入對社交焦慮的恐慌而無法自拔。

(2) 實施放鬆法

在辨別並確認自己有一些社交焦慮後,就要為自己實施放鬆。

可以採用的有「深呼吸放鬆」和「想像放鬆」.

(3) 對自己的焦慮進行評估

指評估自己的緊張、擔心、害怕等焦慮情緒與自己實際遇到的人際情境是否匹配,即所在的處境是否值得自己焦慮到當前這個程度。這種評估會使我們發現,我們的情緒通常都作了過度的反應。

舉例說,同學小A和大家聊足球時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引起了大家的鬨笑,接著大家繼續聊天,但小A從此便感覺十分焦慮不安認為自己丟了大面子,從那次以後,小A一直對此耿耿於懷並不再參與同學的聊天。

若對此事作客觀評估,那麼這種同學間的聊天並不重要,說了句錯話沒什麼了不起,就算真是個重要的場合,犯一個常識性錯誤也不值得為它產生過度焦慮。

顯然,小A的焦慮是過度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情緒會作出不合常理的過度反應呢?

(4) 辨別自己的內部談話

仍以小A為例,此時他就該仔細辯認剛才自己有哪些內部談話,這些內部談話後潛在的自我要求是怎樣誘發了自己的焦慮的。

小A的內部談話可能是:「剛才我太丟面子了,居然連這麼個常識都不懂。」「我怎麼會這麼笨,竟在這樣的問題上丟面子。」而它的潛台詞是:「我必須在人們面前有盡善盡美的表現,而現在我完了,我再也做不到完美了。」

(5) 以建設性的自我談話取代焦慮的自我談話。

像上述例子中的小A,完全可以用建設性的自我談話來緩解焦慮:

(6) 採取建設性補救措施

如果小A仍覺得不安,那他不僅在當時而且以後都可以採取建設性補救措施。

比如,當時他仍積極地參與同學的聊天,並在恰當的時候把話題轉到他擅長而又有把握會讓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上去。事後,他則可以預告準備幾個大家都會喜歡的話題,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發起一場聊天兒,或者他還可以乾脆學習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

3.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1)能恰當地表達對他人正性情緒

這類正性情緒包括:喜歡、欣賞、稱讚、感激等。有社交焦慮的青少年常羞於向人表達自己的喜歡和欣賞,並把稱讚別人當作是奉承。前文已談到,人都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你對別人的稱讚發自內心,別人就會由衷地快樂。

感激的表達同樣重要,有些人認為別人為自己做了事,自己心裡記著就行,不必說出來。可是,你若不說出來別人就不會知道,還會誤以為你缺乏感恩之心。

表達情緒的本原則是: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實事求是。下面介紹一些參考句型,大家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修改,並以角色扮演方式加以練習。

(2)能恰當表達自己對他人的負性情緒

這類負性情緒包括:不滿、生氣、失望、憤怒等。

我們通常都認為,一定要將自己對他人的不滿或生氣、憤怒等情緒加以克制和掩飾才行,否則就會影響人際關係。其實,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靠克制和掩飾維繫的,真誠相處的人不必隱藏自己的不滿甚至憤怒,說出來不僅有利於及時解決人際衝突,而且可以以一種較為安全的方式釋放自己的負性情緒。

當然,這裡有兩個前提:一是要確認自己的不滿不是小題大做,二是要以恰當的方式加以表達。表達負勝情緒的原則和表達正性情緒的原則一樣,那就是: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就事論事。可參考的句式有:

(3)能準確理解並回應他人的情感

別人對我們表達情緒、情感,我們無動於衷,會使對方產生強烈的受挫感。因而,能準確回應別人的情緒、情感,會使人感到欣慰、快樂甚至感激。

比如,理解並回應別人正性或負性情緒的句式有:

(4)能和別人共享快樂,共擔苦惱

有句話說,一個快樂說出去會成為兩個快樂,一個痛苦說出來會成為半個痛苦。

在這點上,有些男同學有這樣一些認識障礙:

其實不然,只要適度,還會滿足人的助人需要。

事實恰恰相反,敢於讓人分擔你的痛苦,正是自信和他信的表現,自信自己能解決問題,相信別人能理解自己並支持自己。

此外,人人都會有苦惱甚至痛苦,這使人得以理解並感受他人的痛苦,並在必要時伸出自己的援手。

人只會看不起只會傾訴而不採取任何建設性行動的人。

對不可逆的事件我們的確要能夠忍受,但對情緒則不能忍,否則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壞情緒就像垃圾,積攢多了人就會受不了。

當然,垃圾不可以隨便倒,壞情緒也不可以隨便說,只要你選對了人、時間以及表達方法,你就可以以富有建設性的方式宣洩你的負性情緒,從而使你的男子漢形象變得更豐滿而真實。

有關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情緒表達訓練就介紹到這兒。其中絕大多數方法都可以用於同學們的自助,同時也可以作為青少年進行社會交往的對比參照。我們不必以完美主義的態度要求自己對每一種方法都加以實踐,而只需根據個人的需要去參考。

此外,社交技能的訓練不僅僅是為了有效預防社交焦慮,也是為了讓大家因此而具有更多的選擇自由:從此以後,你決定是否參加社交將完全取決於你自己而不再受制於你是否具有社交能力,如果你喜歡社交,那麼這些常識與技能能讓你更好地享受社交並讓你成為更受歡迎的人;如果你不喜歡社交,在非出席不可的社交場合中,這些技能也足以能讓你從容自如地去履行社交禮節(有社交、沒有焦慮)。從此以後,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決定社交或不社交,決定更多地與人相處還是與自己相處。

關於「述情障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