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酸尿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苯丙酮酸尿症(phenylketonuria)

臨床上常簡稱為 PKU (提取英文首字母),可怕的智力障礙遺傳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同時也是一種代謝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因苯丙氨酸羥化酶基因缺陷引起的胺基酸代謝障礙性疾病。  

發病機理

苯丙氨酸是人體必需的胺基酸之一,在肝臟 經苯丙氨酸羥化酶及其輔因子的作用,生成酪氨酸用以合成多巴胺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神經遞質黑色素,也可進一步代謝生成尿黑酸進入三羧酸循環為機體提供能量。若苯丙氨酸羥化酶(或輔因子)缺乏或活性減低,致其主要代謝途徑受阻。血液中游離苯丙氨酸濃度異常升高,次要代謝途徑活躍,尿中苯丙酮酸增多,於是產生高苯丙氨酸血症及苯丙酮酸尿症。血液中升高的苯丙氨酸與其他胺基酸在進入神經細胞時競爭轉運系統,致神經細胞內胺基酸不平衡,從而抑制蛋白質合成及神經突觸的形成,造成大腦的不可逆性損害。  

臨床表現

經典苯丙酮酸尿症病人出生時很少有症状,在生後第一年的早期,患兒身體可有類似鼠尿的霉臭味。因苯丙氨酸的正常代謝產物酪氨酸減少,黑色素合成缺乏必要的原料,故患兒虹膜皮膚色素很淡,黑髮人種的患兒毛髮多為棕黃或黃色。患兒一年以後出現明顯智力障礙、不會走路及說話、癲癇樣發作、多動或有攻擊行為,此外還可出現多汗流涎、震顫、小頭畸型、牙釉質發育不良、生長速度減慢等。苯丙氨酸羥化酶輔因子再生系統有缺陷者神經系統症状更為嚴重,生後不久即可有吞咽困難,因而很難餵養。

診斷出現典型症状後診斷不難,但往往已經為時過晚。為及時做出診斷,目前我國醫院都對所有新生兒做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新生兒篩選,且應在嬰兒能攝入蛋白質(哺乳)後進行。PKU 與其他類型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鑒別靠苯丙氨酸食物耐量試驗。輔因子缺陷型病例的診斷需更特異的方法。基因診斷技術的進步使本病在胎兒期的診斷成為可能。  

治療手段

目前對PKU的治療僅限於食療法。

治療方法是限制飲食中苯丙氨酸的攝入。市售低苯丙氨酸半合成食品可將每日苯丙氨酸攝入量限制在250~500毫克內。嬰兒出生後60天內給予治療者,體力和智力發育可正常。 治療的時間要足夠長,一般傾向於在8~10 歲後逐漸放鬆嚴格的限制,但若病情有所加重,則應重新恢復治療。有輔因子缺陷的病例治療更困難,單純低苯丙氨酸飲食不能控制症状。因苯丙氨酸降解主要在肝臟進行,故有人建議用肝移植的方法為患者提供酶源以治療本病。PKU女性妊娠期應繼續予以治療, 否則可致嬰兒小頭畸型及智力遲鈍

食療的根本原則是使患者攝入的苯丙氨酸僅僅滿足人體所需苯丙氨酸的最小值。

本症是遺傳代謝缺陷所致智力低下中較常見的類型,1934年由Folling首先描述,故又稱Folling病。本病是一種遺傳性胺基酸代謝障礙,為常染色體隱性基因遺傳,因患者肝臟不能合成苯丙氨酸羥化酶,以致食物中的苯丙氨酸不能被氧化成酪氨酸,只能在腎臟中被轉氨酶變成苯丙酮酸。苯丙氨酸和其他代謝產物對神經細胞的發育具有毒性作用,而酪氨酸的形成障礙影響神經纖維在發育過程中髓鞘形成。其臨床特點為嚴重智力低下,以言語障礙最為嚴重,85%的患者處於白痴呆水平。伴有運動機能障礙,肌張力或高或低,不能坐下,不能行走,或走路時軀體搖擺。毛髮色淺或黃,皮膚白皙,眼睛虹膜色素偏黃或淺藍色而呈典型碧眼症。皮膚濕疹也較多見,尿有特殊鼠尿臭味。可有錐體束征及其他病理反射。大多數患者腦電圖異常

對PKU的根治,寄希望與基因療法,但目前基因療法尚處於研究階段。

關於「苯丙酮酸尿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