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劑
A+醫學百科 >> 膏劑 |
膏劑(paste),用水或植物油將藥物煎熬濃縮而成的膏狀製劑。又稱膏方。早在《內經》中已有關於製作和應用膏劑的論述。晉代《肘後方》中有將膏劑由皮膚外敷發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內服治病的記載。唐宋以來,膏劑的應用更為廣泛。清代的《理瀹駢文》是有代表性的膏劑專著,書中對膏劑的治病機理、配製工藝、應用方法和治療經驗均有詳細的論述,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膏劑分內服和外用兩類:內服膏劑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種;外用膏劑有硬膏、軟膏兩種。
目錄 |
流浸膏
用溶媒浸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後,加低溫將部分溶媒蒸發而成的濃度較高的膏狀製劑。流浸膏的有效成分含量較酊劑高,因此劑量小,溶媒的副作用也小,如甘草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等。流浸膏應裝在棕色避光容器中,密封貯存於陰涼乾燥處。
浸膏
用溶媒將藥材的有效成分浸出後,加低溫將溶媒全部蒸發而成的粉狀或膏狀製劑。浸膏的濃度高、體積小,按乾燥程度又分為稠浸膏和干浸膏兩種。稠浸膏為半固體狀製品,多供製片劑或丸劑用,如毛冬青浸膏等;干浸膏為乾燥粉狀製品,可直接沖服或裝入膠囊服用,如紫珠草浸膏、龍膽草浸膏等。浸膏應裝在密閉容器中,避光貯存於陰涼處。
煎膏
藥物加水煎煮,去渣濃縮後,加糖或煉蜜製成稠厚的半流體製劑。又稱膏滋。由於藥材的煎煮時間較長,有效成分浸出量較大,利用率一般比湯劑高。其功效以滋補為主,兼有緩慢的治療作用,適於久病體虛者服用,如參芪膏、枇杷膏等。
軟膏
由藥物和基質混合製成,塗在皮膚、黏膜或創面的外用半固體製劑。又稱藥膏。軟膏可使藥物在局部被緩慢吸收而持久發揮療效,或起保護、滑潤皮膚的作用,如三黃軟膏、穿心蓮軟膏等。軟膏應貯存在錫管內,或棕色廣口瓶、磁罐等密封容器中,放在陰涼乾燥處。
硬膏
將藥物溶解或混合於黏性基質中,預先塗在裱背材料上,供貼敷於皮膚之用的外用製劑。又稱膏藥,古稱薄貼。在常溫時為堅韌固體,用前預熱軟化,再粘貼在皮膚上,起局部或全身性的治療作用。硬膏外治可消腫、拔毒、去腐生肌等。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可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絡,祛風濕,治跌打損傷等,如狗皮膏、萬應膏、止痛膏等。有些硬膏貼敷在穴位上則兼有針灸穴位的某些療效,如咳喘膏、復方百部膏。硬膏用法簡單,攜帶貯存方便。但療效緩慢,黏度失宜時易污染衣物。
關於「膏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中藥膏劑的基料有哪些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