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拴系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脊髓位於脊椎管中,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脊椎管的生長速度大於脊髓,因此脊髓下端相對於椎管下端逐漸升高。脊髓栓系即脊髓下端因各種原因受制於椎管的末端不能正常上升,使其位置低於正常。它是多種先天性發育異常導致神經症狀的主要病理機制之一,由此而導致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即稱為脊髓栓系症候群,又稱脊髓拴系症候群。  

目錄

病因

脊髓和脊柱末端的各種先天性發育異常均可導致脊髓栓系,如隱性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終絲緊張、腰骶椎管內脂肪瘤、先天性囊腫及潛毛竇等。除了前述各種先天性因素外,腰骶部脊膜膨出術後粘連亦可導致脊髓再栓系。一般認為,脊髓栓系使脊髓末端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導致的相應的神經症状。  

臨床表現

脊髓栓系症候群(脊髓拴系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與脊柱裂有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腰骶部皮膚改變 腰骶部皮膚隆突或凹陷,可能伴有分泌物或感染;多毛;隆起的大包塊……。這些預示存在隱性脊柱裂、潛毛竇、脊膜膨出等,可能合併脊髓栓系。 右圖所示為常見皮膚異常表現之一。

下肢運動障礙 表現為行走異常,下肢力弱、變形和疼痛,還可合併脊柱側彎

下肢的感覺障礙 表現為下肢、會陰部和腰背部的感覺異常和疼痛。

大小便功能障礙 常見表現為尿瀦留排尿困難尿失禁,小便次多,每次量較正常少等等;大便秘結便秘,或失禁。  

診斷與治療

磁共振(MRI)是診斷脊髓栓系的主要方法,它不僅可以明確有無脊髓栓系,還可以了解並存的其它病理改變,如脂肪瘤、脊髓縱裂等。X線平片可以確定有無脊柱裂。結合大小便功能情況行泌尿系B超和尿流動力學檢查,以評價泌尿系受累程度和脊髓神經功能受損情況。

右圖為一例脊髓栓系患者的MRI圖像,正常脊髓末端約在第1腰椎椎體下緣,此患者脊髓末端降至近腰5椎體水平。圖中①指脊髓末端;②指脊髓被拴系的部位。

【治療】

手術松解栓系,切除脂肪瘤等病灶。  

治療原則

【我們對於脊髓栓系症候群手術治療的原則】

脊髓栓繫到出現症状時已經發生器質性改變,我們無法使之恢復正常,只能予以適當的矯治,使其不繼續發展。脊髓栓系症候群的症状可能是神經系統的損毀性的損害造成的,這種損傷通常是無法修復的,治療僅僅是使病損不再繼續加重。也可能是神經系統的刺激性或不完全損害所致,此時手術治療則可能達到減輕症状和防止病情進展的雙重效果。

所以,脊髓栓系症候群(脊髓拴系症候群)手術治療的根本目的在於預防病情繼續進展,部分患者的下肢運動和感覺功能,甚至大小便功能有可能因此獲得改善。通常,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常提示預後欠佳,手術通常不能使大小便功能障礙、下肢和足部的變形得到改善,但可能使疼痛和不完全的肌力下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下肢和足部的變形部分可以通過矯形手術得到改善。因此,對許多脊髓栓系症候群患者,尤其是兒童,需要脊髓脊柱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矯形骨科共同的診療。

對於大小便功能尚正常的脊髓栓系症候群患者,包括因腰骶部皮膚改變和下肢感覺和運動障礙而發現者,我們建議及早進行系統的檢查、評估和手術治療;對於已經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的患者,則應結合其全身情況及相關檢查情況選擇手術與否,此類患者絕大多數能夠也需要手術治療。

對患者進行手術時應貫徹微創理念,堅持做顯微外科手術,必要時配合神經生理監測,以做到儘可能徹底松解栓系,避免神經損傷,減少再粘連和栓系,以及預防術後傷口併發症

對術後患者進行隨訪,對泌尿系功能障礙的防治,下肢運動和感覺的康復,以及下肢畸形的矯治給予儘可能的指導。我們認為單純注重栓系手術,而忽視對這些功能障礙的繼續診療進行正確的指導,對患者是不利的。

關於「脊髓拴系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