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在臨床上較脊髓前中央動脈缺血症候群為少見,且症状輕微,診斷比較困難。

目錄

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由來自椎管後方的暴力、骨折生長過快腫瘤壓迫,可致本病發生。

(二)發病機制

1.外傷 主要是來自後方的暴力,引起椎板骨折,繼之壓迫硬膜囊再作用至脊髓後動脈處,使之血供受阻,一般多為一側,罕有雙側同時受累者。

2.腫瘤 來自椎板處或椎管後方的腫瘤,如生長過快、向前侵及脊髓後動脈時,亦可引起血供受阻。

3.其他 包括蛛網膜下隙的粘連束帶、椎管內寄生蟲包囊、外傷性血腫以及血管本身疾患等,均可波及脊髓後動脈支。

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症状

脊髓後動脈如果完全閉塞,主要引起同側后角、後索軟化體征,表現為:

1.感覺障礙 以深感覺受累最多,平面愈高,症状愈明顯,主要症状有:

(1)深感覺障礙:嚴重的震顫覺、位置覺及關節運動覺等深感覺可以完全消失。

(2)淺感覺障礙:可出現節段性淺感覺分離,即觸覺存在而痛覺消失。

(3)其他症状:包括感覺性共濟失調等均可同時出現。

2.運動 一般多無影響,主要是由於錐體束的血供來自脊髓前動脈動脈環之故,單純的脊髓後動脈受累一般影響不大。

3.反射改變 損傷段以下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在缺乏選擇性動脈造影情況下一般難以確診,有經驗的醫師也只能依據病因及臨床症状特點推斷本病。因此,有手術適應證者,可在手術減壓的同時以及對術後療效的觀察加以確診。

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診斷

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檢查化驗

X線CTMRI檢查可排除骨折及佔位性病變。

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鑒別診斷

主要與波及后角的原發性脊髓疾患及局部佔位性病變等相鑒別。事實上,後者亦屬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從治療的角度考慮,意義不大。

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併發症

可出現感染性共濟失調

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1.病例選擇 凡有進行性感覺障礙,經神經系統全面檢查可除外脊髓后角原發性病變者,均應及早施術。

2.施術要領 主要是在局部麻醉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切除減壓術,術中儘力消除硬膜囊致壓物,以恢復硬膜囊張力及波動為基本要求。一般勿需切開硬膜探查脊髓後動脈情況,以防引起意外。

對無手術禁忌證者應爭取及早手術探查及減壓。

(二)預後

及早手要探查及減壓,臨床恢複比較滿意。

參看

關於「脊髓後動脈缺血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