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間隙分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喙突外側、肩胛下肌岡上肌之間的肌間隙稱肩袖間隙(rotator interval)(圖1)。Post曾於1978年對該解剖部位進行了描述。該間隙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聯結岡上肌和肩胛下肌,間隙前方有喙肱韌帶使之得到加強。De Palma(1973)發現,正常人群中有9%肩袖間隙呈開口狀。Rowe(1981)報導的37例複發性肩關節半脫位患者中20例肩袖間隙為開口狀,認為二者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肩袖間隙分裂多見於青壯年,發病年齡在20~40歲較多。肩袖間隙分裂(tear of the rotator interval)是肩袖組織順肌腱纖維方向的縱形撕裂,與一般的肩袖損傷相比,病因、病理及預後都有不同的特點。肩袖間隙是肩袖結構的薄弱部位,一旦發生分裂,岡上肌與肩胛下肌在上臂上舉過程中的合力作用減弱,肱骨頭在肩盂上的固定力量下降,易使盂肱關節發生鬆弛與滑脫。盂肱關節不穩定又可造成肩胛下滑囊的炎症和粘連,進一步可繼發關節攣縮

目錄

肩袖間隙分裂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常由勞動作業損傷、運動損傷或多次重複的累積性損傷引起。

(二)發病機制

投擲運動引起肩袖間隙分裂的損傷機制是:由上臂的外旋、外展狀態急速轉變為內收、內旋狀態,導致肌間隙疏鬆結締組織破裂,岡上肌腱與肩胛下肌腱分裂。盂肱關節囊前壁可自該間隙疝出或同時發生撕裂。

肩袖間隙分裂的症状

1.疼痛位於肩前方,為持續性鈍痛肩關節運動後症状加重。在喙突外側肩袖間隙部位有局限性壓痛

2.乏力疲勞感。

3.肩關節不穩或鬆弛感。

4.關節內彈響。

1.肩部外傷史。

2.肩前痛及肩部乏力、疲勞感。

3.喙突外側局限壓痛。

4.盂肱關節不穩定。

5.臂上舉的前後位X線片存在盂肱關節滑脫現象。關節造影出現肩袖間隙異常顯影。

肩袖間隙分裂的診斷

肩袖間隙分裂的檢查化驗

1.X線攝片 使患臂處於最大上舉位,有時可出現盂肱間滑脫現象。

2.盂肱關節造影 顯示出肩袖間隙部位造影劑溢出,在喙突外側形成帶狀、乳頭狀或小片狀不規則影。

3.關節鏡檢查 可見肩袖間隙部位充血滲出

肩袖間隙分裂的併發症

可並發肩關節彈響。

肩袖間隙分裂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凡屬新鮮損傷,首先採用非手術治療,如制動、口服消炎鎮痛劑及行物理療法。也可採取臥床休息臂零位牽引3周,或牽引1周後改用肩人字石膏支具繼續做零位固定。零位時,肩胛岡肱骨處於同一軸線,並在同一平面上,達到解剖軸與生理軸的一致性,肩袖處於鬆弛的休息狀態,肌電位最低。低應力狀態有利於新鮮的裂隙重新癒合。固定期內可做物理治療,去除固定後開始關節功能康復訓練。

手術治療的指征是:

1.經2個月以上非手術治療無效。

2.盂肱關節明顯不穩定或已有關節攣縮的陳舊性肩袖間隙分裂

3.並存在喙肩弓下撞擊因素。

手術採用經肩峰前方入路,分裂三角肌,切開肩蜂下滑囊,顯露喙突及其外側的岡上肌肩胛下肌間隙,並在內旋位及外旋位分別向下牽引患臂。檢查盂肱關節是否鬆動。觀察肩袖間隙部位有無撕裂或出現指腹大小的凹陷。如關節囊前壁亦已破裂,則切斷喙肱韌帶,適當擴大裂口,探查關節腔,包括關節軟骨滑膜盂唇等。如關節囊前壁尚完整,則以7號絲線行岡上肌腱肩胛下肌腱邊對邊的間斷縫合3~4針。修補完畢,應在內旋位與外旋位重複向下牽引,若肩袖間隙的凹陷不復出現,則修補已告完成。喙肩韌帶切除及肩峰下間隙粘連的松解,有利於術後肩關節功能的康復。術後一般均能獲得較滿意的療效。

(二)預後

術後療效滿意。

參看

關於「肩袖間隙分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