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氏立克次體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立氏立克次體又稱立克次氏立克次氏體,是落基山斑疹傷寒病原體。最初發現於美國的落基山地區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時,病人的死亡率高達90%。立克次氏立克次體在自然界中寄生和蜱所寄居的動物體內,人受蜱叮咬就會染病。

立氏立克次體的形態以球杆狀為主,大小為(0.3μm~0.6μm)×(1.2μm~2.0μm),表面有兩種蛋白分子量分別為1.2×105和1.55×105,與致病力有關。在進入體內後,立克次體先與宿主細胞上的受體結合,進入宿主細胞內,接下來會在在局部淋巴組織血管表皮組織內繁殖。然後經由淋巴液血液擴散至全身血管系統內,造成血管炎症和通透性增加,導致大量細胞破損、出血。嚴重時凝血系統和激肽系統被激活,引起血栓性阻塞、血管肌層壞死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微栓塞,損害心臟、肺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等主要器官功能。

有些立克次體在侵入宿主時,會釋放出溶解磷脂磷脂酶A,大量聚集後會導致細胞破裂。立克次體還會釋放脂多糖,因而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出現中毒休克等症状。動物接種能使家兔、小白鼠豚鼠和猴子發病。可用雞胚和Vero細胞來分離立氏立克次體。

關於「立氏立克次體」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