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等滲性脫水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 >> 水、鈉代謝紊亂 >> 脫水 >> 等滲性脫水
病理生理學

病理生理學目錄

水與鈉按其在正常血漿中的濃度成比例丟失時,可引起等滲性脫水(isotonicdehydration)。即使是不按比例丟失,但脫水後經過機體調節。血鈉濃度仍維持在130~145mmol/L,滲透壓仍保持在280~310mOsm/L者,亦屬等滲性脫水。

1.原因及機制

小腸液喪失:從十二指腸到回盲部的所有小腸分泌液以及膽汁胰液的鈉濃度都在120~140mmol/L之間。因此,小腸炎所致的腹瀉小腸瘺小腸梗阻等可引起等滲體液的喪失。

⑵大量胸水腹水形成等。

2.對機體的影響

細胞外液容量減少而滲透壓在正常範圍,故細胞內外液之間維持了水的平衡,細胞內液容量無明顯變化。血容量減少又可通過醛固酮ADH的增多而使腎對鈉、水的重吸收增加,因而細胞外液得到一定的補充,同時尿鈉含量減少,尿比重增高。如血容量減少得迅速而嚴重,患者也可發生休克

如不予及時處理,則可通過不感蒸發繼續喪失水分而轉變為高滲性脫水;如只補充水分而不補鈉鹽,又可轉變為低滲性脫水。(三型脫水的比較見表5-1)。

3.防治原則

防治原發病,輸注滲透壓偏低的氯化鈉溶液,其滲透壓以等滲溶液滲透壓的1/2~2/3為宜。

參看

32 低滲性脫水 | 水中毒 32
關於「病理生理學/等滲性脫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