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痱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深痱,多發生於熱帶地區,以複發性紅色粟粒疹患者多見。

目錄

深痱的原因

皮疹好發於軀幹、頸部,皮損為密集的與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正常膚色深在性水皰,直徑約1~3mm,刺破水皰有透明液體流出。無紅斑瘙癢。本病多發生於熱帶地區,以複發性紅色粟粒疹患者多見。患者常有代償性面部多汗腹股溝腋窩淋巴結腫大,其中大多數出現廣泛的小汗腺功能喪失,腫大的淋巴結隨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漸變小。

深痱的診斷

(一)發病原因

在下列情況下,易發生:在高溫潮濕季節,排汗功能尚未健全的嬰幼兒、幼童及體胖多汗的成人或長期臥床病人等因汗液排泄不暢,汗孔阻塞而發病。此外維生素A缺乏患者,皮膚角質層增厚,汗腺導管瀦留的汗液而腫脹,致使汗孔變窄或阻塞。

(二)發病機制

痱的發生有3個步驟:小汗腺導管的角質栓形成,導管破裂和汗液外滲至阻塞水平以下部位。導管阻塞水平決定了粟粒疹的類型,角層內的淺表角質栓引起白痱,導管恰好在角栓下方破裂,形成隆起的透明小水皰,頂部完全由角層細胞構成。表皮較深在部位的阻塞導致紅色粟粒疹,此型可出現紅斑瘙癢,這是因為汗液損傷表皮細胞後釋放的酶刺激皮膚感受器所致。表皮真皮交界處的汗管阻塞,使汗管真皮部的上端破裂,從而在淺層真皮內發生汗液瀦留,導致深痱形成。

深痱的鑒別診斷

1.白痱 常見於間擦部位,皮疹為帽針頭大小白色密集薄壁透明小水皰,約1mm大小,皰壁易破,外觀呈露珠狀,周圍無紅暈,迅速出現,數天後很快乾枯而消失,干後有極薄細小鱗屑,自然脫落。常無自覺症状。多見於臥床不起,高熱汗出不暢及術後體弱者,維生素A缺乏所致以此型為多。

2.紅痱 一般見於潮濕悶熱的夏季。皮疹好發於肘窩腋窩、頸、胸、背及小兒頭面部、臀部、婦女乳房下,但手掌與足底不出現。發病急驟,開始出現紅斑,繼之發生密集排列的針頭大小丘疹丘皰疹,周圍繞以紅暈。皮疹成批出現,消退後有輕度脫屑,搔抓後可繼發感染導致毛囊炎癤腫,有時可繼續數周。自覺有灼熱和刺癢感。

3.膿痱 皮損好發於四肢屈側和陰部等皮膚皺褶部位,小兒頭頸部亦可見。痱頂端有針頭大小的淺在性小膿皰,皰內可查見細菌。自覺有刺癢感,可伴微熱或高熱。常發生於嬰兒濕疹尿布皮炎接觸性皮炎的患部。機體抵抗力差或皮膚衛生條件差者,可於紅痱基礎上繼發感染形成膿痱。

(一)發病原因

在下列情況下,易發生痱:在高溫潮濕季節,排汗功能尚未健全的嬰幼兒、幼童及體胖多汗的成人或長期臥床病人等因汗液排泄不暢,汗孔阻塞而發病。此外維生素A缺乏患者,皮膚角質層增厚,汗腺導管瀦留的汗液而腫脹,致使汗孔變窄或阻塞。

(二)發病機制

痱的發生有3個步驟:小汗腺導管的角質栓形成,導管破裂和汗液外滲至阻塞水平以下部位。導管阻塞水平決定了粟粒疹的類型,角層內的淺表角質栓引起白痱,導管恰好在角栓下方破裂,形成隆起的透明小水皰,頂部完全由角層細胞構成。表皮較深在部位的阻塞導致紅色粟粒疹,此型可出現紅斑和瘙癢,這是因為汗液損傷表皮細胞後釋放的酶刺激皮膚感受器所致。表皮真皮交界處的汗管阻塞,使汗管真皮部的上端破裂,從而在淺層真皮內發生汗液瀦留,導致深痱形成。

深痱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暑伏季節應加強室內通風,散熱健康搜索,衣著宜寬大,勤換內衣,勤洗澡,但忌用熱水洗燙。保持皮膚清潔、乾燥,此外應避免搔抓,以防繼發感染

參看

關於「深痱」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