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與化學損傷/毒劑損傷的醫學防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 毒劑損傷的醫學防護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目錄

一、醫學防護的任務

毒劑損傷的醫學防護是指對敵進行化學武器襲擊前後所採取的一系列對應舉措,包括化學(毒劑)偵察(檢),襲擊時立即採取防護、襲擊後及時消毒急救以及後送醫療第一系列措施,就單兵防護而言,包括能及時發現化學武器襲擊徵候或接到化學襲擊警報時能迅速採取正確的防護措施。同時,又能在防護情況下繼續招生執行戰鬥任務。

毒劑損傷的醫為防護是平戰時衛勤奮保障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保障軍民健康、減少傷亡、保證任務的完成有重要意義。應注意和地方有關部門密切協作。有關部門在具體組織實施工作中,要針對毒劑損傷的特點,完成以下主要任務:①教育和訓練;②組織實施毒劑偵檢;③組織個人防護和集體防護;④洗消;⑤救治中毒人員。

化學武器有較大的殺傷力,對缺乏訓練和防護的軍民能造成很大傷亡。平時做好醫學防護各項準備工作,保護軍民不受傷害、保障部隊的戰鬥力十分重要。特別在現代高技術戰爭條件下,攻防轉換和作戰進程快,突然性、空間和縱深加大,要求衛勤保障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和在高速機動中遂行全天候、全方位立體保障、實施連續救護後送能力。戰爭的高強度、高毀傷、高消耗,要求衛勤有充分的技術和物資保障能力。

高技術戰爭對化學武器醫學防護的要求更高、更精確、更完善、各個環節的工作如偵檢、防護、洗消、救治等更需有得力的措施。要求在衛勤組織指揮、防護部署、傷員搶救等方面應建立起多種形式的保障力量:線網結合、定點與機動相結合;動員一切力量、建立衛勤動員體制、制定地方衛生力量動員預案、實施軍民聯合保障等,不斷提高對特種武器損傷的醫學防護能力,為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創造條件。

二、醫學防護措施

(一)普及醫學防護訓練

積極進行對毒劑損傷的防護和救治訓練是做好醫學防護的前提。訓練的主要內容有:了解化學武器的戰鬥性能、特點;學會使用各種防護和救治器材;學會對傷員進行自救互救的各項技術;提高部隊在化學戰威攝下的生存能力並戰勝敵人。

(二)充分使用防護器材,適時組織服用預防藥

使用防護器材是防護的主要措施。各級衛生部門在獲悉敵人可能進行毒劑化學襲擊的情報後,應向領導報告。對執行任務的分隊和人員給以必要的防護準備。組織服用預防藥。一旦發現敵化學襲擊或接到警報時,人員應迅速穿戴防護器材,防止毒劑液滴直接接觸身體或隨自攜帶的武器與裝備。情況允許時,除觀察和值班人員外,其餘應進入防護工事。

在化學襲擊條件下,人員應保持防護狀態執行戰鬥任務,對傷員急救等。當查明或被告知毒劑危害已消失時,由指揮員下達解除防護的命名。

需要通過染毒地區時可採取迂迴通過、開闢通路通過和直接通過。直接通過是穿著全身防護器材沿指定路線通過染毒區。通過染毒區前,應做好防護準備,服用預防藥片;到達毒區前沿時穿戴防護器材,通過後應檢查染毒情況,對人員、服裝、武器等染毒部位進行消毒,脫去防護器材。注意,通過毒性大,中等揮發性毒劑,如梭曼等染毒地域後,不應立即脫去面具。因為服裝等對此類毒劑蒸氣的吸附量較大,脫離毒劑雲團後,毒劑蒸氣的解吸附仍持續一定時間,故須隔一定時間後方可脫去面具。

(三)對染毒水、食物進行檢定,確定能否食用,提出處理意見。

(四)染毒區傷員和搶救人員的防護

進入染毒區應穿戴防護器材並應遵守染毒區的行動規則(不准隨意坐臥、不准脫去防護器材、禁止飲水和吸煙等)。搶救人員進入染毒區後,立即對傷員進行急救:給傷員戴面具;保護皮膚以防繼續染毒;局部消毒和肌注急救針;儘快將傷員撤離染毒區,在傷員集中點進行補充急救和後送。離開染毒區的人員以及從染毒區送到各級救治單位的傷員應儘快進行洗消。

(五)衛勤分隊(醫院)的防護

1.疏散隱蔽配置,做好物資器材準備:展開地點應疏散配置、注意隱蔽、加強偽裝;適當配備多類防護器材和急救藥品;儘可能設置醫療掩蔽部和集體防護措施。

2.組織實施化學偵察。

3.開設洗消組。

4.組織醫療後送,適當確定各級醫療救護範圍。後送途中防止繼續染毒和進行必要的處理。

32 畢茲中毒 | 毒劑偵檢 32
關於「核與化學損傷/毒劑損傷的醫學防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