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診斷/CT和肝臟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放射診斷學》 >> 計算斷層攝影 >> 腹部CT診斷 >> CT和肝臟疾病
放射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目錄

(一)肝硬化

肝實質破壞後,引起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潤纖維組織增生和再生結節出現。CT表現:①大小:早期廣泛脂肪變致肝增大,晚期肝縮小,肝左右葉大小比例失調,肝門縱裂增寬。②外形:結節突出使肝外緣凸凹不平,也使原為凹陷的內側緣隆突。③密度:脂肪變時減低。局限性減低,有時難以同原發或繼發癌病灶鑒別。④脾腫大是肝硬化重要的間接徵象,但並非所有肝硬化均發生脾腫大。門脈高壓時可見脾門附近出現粗大、迂曲血管影像。⑤腹水征:肝與腹壁間距離增大,出現水樣密度帶狀影。

(二)脂肪肝

大多數脂肪浸潤廣泛而均勻,少數為局限性,CT表現為肝密度減低,低於脾臟,嚴重者CT值為負值,因而使肝內血管顯示為樹枝狀較高密度影。

(三)肝腫瘤

CT對肝腫瘤檢出率高,並可確定腫瘤的數目、大小以及範圍,但有時定性診斷困難。

1.肝囊腫

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球形低密度區,CT值與水近似。

2.肝海棉狀血管瘤

CT平掃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動態增強掃描可見病灶邊緣結節狀增強,並向中心逐漸擴展,持續一段時間後才恢復原來的密度。該過程所需時間長短與病灶大小成正比。此特徵性CT表現有利於定性診斷。

3.肝癌

原發性肝細胞癌為我國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根據腫瘤大小分為小肝癌(3cm以下)、巨塊型、多髮結節型和瀰漫型。CT掃描見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但少數肝癌為等密度,CT不易發現。低密度灶為圓形、橢圓形、分葉形或不規則形。瘤內因壞死液化等出現更低密度區,中間和邊緣可見瘤結節。另外還應注意下列間接徵象:肝外形有局限性隆突。肝門,膽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伴發肝硬化。

肝轉移癌常表現為肝內多發類圓形低密度區,其大小不一。增強可見瘤體增強或環形征。鑒別診斷需藉助其他臨床資料。

(四)肝膿腫

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CT值因膿腔內容物成份不同而差別也大。如含氣體,可見氣液面,即可確定診斷。增強掃描以膿腫邊緣呈環形征。

(五)肝包蟲病

為圓形或卵圓形病灶,邊界清楚,壁薄,囊壁常有鈣化,大囊之內可有多個子囊。

32 正常CT表現 | CT和膽道疾病 32
關於「放射診斷/CT和肝臟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