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診斷/頭顱X線異常表現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放射診斷學》 >> 骨及關節系統X線診斷 >> 骨及關節系統基本病變X線表現 >> 頭顱X線異常表現
放射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目錄

(一)顱內壓增加(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顱骨為一堅硬外殼,容量有限。某些顱內疾病,例如腦瘤腦積水,使顱內容物增多,則壓力增高,進而引起一系列顱骨的改變。一般持續3~6個月即可出現X線變化,主要表現如下(圖2-22、23):

顱內高壓所致蝶鞍改變


圖2-22 顱內高壓所致蝶鞍改變

兒童顱內高壓所致顱縫分離


圖2-23 兒童顱內高壓所致顱縫分離

1.冠狀縫 2. 人字縫

1.蝶鞍改變是成年患者顱內壓增加的重要表現。早期改變為後床突鞍背骨質吸收,密度減低和輪廓模糊。進一步發展可見鞍底因骨質吸收而密度減低和輪廓模糊。鞍內病變可使蝶鞍增大,前後徑及深徑都增加,與顱內壓增加引起的蝶鞍改變不同。

2.顱縫分離是兒童患者顱內壓增加的重要表現。由於兒童的顱縫尚未骨化,所以當顱內壓增加時即可分離。

3.顱骨變薄、腦回壓跡增多及加深,這是顱骨受壓吸收的表現。

(二)顱內佔位性病變(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1.平片表現

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腫瘤血腫等,可依它們佔據的位置、大小、發展速度及內部結構(如鈣化)不同,出現多樣化X線表現。

(1)顱內壓增加徵象:無論那一種佔位性病變都會使顱內壓力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常以蝶鞍變化出現較早,其變化如上述。

(2)腫瘤鈣化:顱內腫瘤因壞死出血、較易發生鈣化,囊壁及血管也可發生部分鈣化。鈣化不能表示腫瘤的大小,因不是瘤塊整體鈣化,故多數隻能表示腫瘤的所在部位,例如顱咽管瘤(圖2-24)。

側位片顯示鞍上顱咽管瘤鈣化及顱縫增寬


圖2-24 側位片顯示鞍上顱咽管瘤鈣化及顱縫增寬

(3)局限性骨質改變:鄰近顱骨的腫瘤可引起骨質增生骨板變薄或骨質破壞。常見於大腦凸面腦膜瘤膠質瘤。根據骨質改變可進行定位診斷(圖2-25)。

(4)血管壓跡改變:由於腫瘤的血液供給豐富,可見局部血管壓跡增多和增粗,常見於腦膜瘤(圖2- 25)。

(5)生理性鈣化移位:松果體位於中線,其鈣化可被一側佔位性病變推向健側。

右頂葉矢旁部腦膜瘤,右側位


圖章-25 右頂葉矢旁部腦膜瘤,右側位

頂骨後上部顱內板增生,有一條增寬血管自腦膜中動脈前 枝分出引向骨增生區域。蝶鞍顯示鞍外腫瘤之典型徵象:鞍背後床突消失,鞍底骨萎縮

2.腦室造影改變

(1)凡位於一側大腦半球腫瘤,常使腦室系統中線結構(透明中隔,三腦室及導水管)向對側移位。對側側腦室擴大。根據腫瘤所在部位,患側側腦室可發生不同形式的壓縮變窄和移位,甚至完全閉塞。貼近腦室的腫瘤早期即可使腦室發生局部受壓變形(圖2-26,27)。

大腦各區佔位透明隔和第三腦室移位關係


圖2-26 大腦各區佔位透明隔和第三腦室移位關係

(2)第三腦室、中腦及松果體腫瘤的主要改變為兩側腦室發生對稱性擴大,移位不顯著,同時有全部或部分第三腦室狹窄變形。

(3)後顱凹腫瘤除使兩側腦室對稱性擴大外,第三腦室也擴大,中腦導水管及第四腦室可發生移位、變形或閉塞等。

必須指出,個別顱內腫瘤病例,氣腦造影可示腦室正常,無移位或變形,系大腦廣泛浸潤型腦膠質瘤。

3.腦血管造影改變

(1)顱內腫瘤在腦血管造影上的主要改變有二:一是血管移位,另一是病理血管及腫瘤的血循環。故腦血管造影,不僅能籍以確定腫瘤位置,還可為確定腫瘤的性質提供線索(圖2-28、29)。

大腦半球各區佔位病變腦室變形


圖2-27 大腦半球各區佔位病變腦室變形

左額葉腦膜瘤


圖2-28 左額葉腦膜瘤

側位示大腦中動脈稍向後下移位,在額葉下部有瘤血管影。前後位示大腦前動脈明顯向右側呈弧形彎曲,大腦前動脈與中動脈形成「O」字形征。

顱內腫瘤推擠鄰近的腦和血管,使血管發生移位、靠攏或分開、牽直或迂曲,因而可根據其改變情況進行定位。例如在正位片上,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說明該側大腦半球有腫瘤。在腦血管造影正位片上,因佔位性病變位置不同,引起大腦前動脈側移位的形態亦異。可出現一些特殊X線徵象,有助於定位。例如大腦鐮征(falx sign):當佔位性病變位於額葉後部或頂部矢狀竇旁或大腦凸面偏上時,大腦前動脈的遠段因大腦鐮的阻擋而無移位或輕度向鍵側移位,其近段於大腦鐮游離緣平面則向健側急劇轉折,形如鉤狀,稱為大腦鐮征陽性。如佔位性病變位於大腦鐮或其旁側,大腦前動脈近、遠段同時向健側呈圓弧形移位,無鉤形,稱為大腦鐮征陰性。額極征(Frontopolar sign)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如於額極或胼緣動脈分支處屈曲成角,指向患側,稱為額極征陽性。這是由於額極或胼緣動脈的牽拉作用所致,多見於頂顳部較大佔位性病變。若額極或胼緣動脈失去牽拉作用,額極或胼緣動脈可與大腦前動脈一起移向健側,分支處呈十分光滑的弧形,稱為額極征陰性,多見於額葉前部佔位性病變。又如在側位片上,胼周動脈及胼緣動脈下移、牽直,說明腫瘤在額葉或頂葉矢旁區:大腦中動脈側裂段上移,分支集攏,說明腫瘤在顳區,若該段下移,則說明腫瘤在額葉或頂葉。大腦中動脈側裂段上移,分去集攏,說明腫瘤在顳區,若該段下移,則說明腫瘤在額葉或頂葉。

根據腫瘤血管的形態、分布範圍、循環速度和動脈的來源等,可以判斷腫瘤的性質。如腦膜瘤可見供養動脈來自該側頸外動脈,腫瘤內動脈呈放射狀或柵欄狀排列,持續顯影時間較長;惡性膠質瘤的腫瘤內循環常表現為排列雜亂、粗細不等的血管,可見引流靜脈早期顯影等。

(2)顱內血腫屬佔位性病變。腦血管造影表現以血管移位為主,常見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腦外血腫除發現有血管移位外,還可見腦表面的血管與顱骨內板間有無血管區出現(圖2-30)。腦內血腫的造影表現與腦瘤的佔位效應相似。

額頂葉慢性硬膜下血腫前後位


圖2-30 額頂葉慢性硬膜下血腫前後位

圖示大腦前動脈向健側移位,大腦中動脈的未梢枝向內移位,額頂葉外上部顯示無血管區。

32 關節X線異常表現 | 椎管內佔位性病變X線異常表現 32
關於「放射診斷/頭顱X線異常表現」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