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正常體溫的觀察及生理性變化
醫學電子書 >> 《基礎護理學》 >> 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觀察及測量 >> 體溫的觀察及測量 >> 正常體溫的觀察及生理性變化 |
基礎護理學 |
|
|
人體內部的溫度稱體溫。保持恆定的體溫,是保證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體溫是物質代謝的產物。三大營養物質在氧化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變為體熱以維持體溫,並以熱能的形式不斷散發於體外;另有45%的能量轉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鍵中,供機體利用。機體利用的最終結果仍轉化為熱能散出體外。這就是產生體溫的由來。
正常人的體溫相對恆定的,它通過大腦和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和神經體液的作用,使產熱和散熱保持動態平衡。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體溫升高時,機體通過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相對恆定;反之,當體溫下降時,則產熱增加而散熱減少,使體溫仍維持在正常水平。
(一)正常體溫 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恆定和均勻,稱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最接近深部體溫。正常值:口腔舌下溫度為37℃(範圍36.2-37.2℃),直腸溫度37.5℃(比口腔溫度高(0.3-0.5℃).所謂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
(二)生理性變化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性別、年齡、晝夜、運動和情緒的變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動,但這種改變經常在正常範圍內。
1.性別因素一般女性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輕度升高,排卵期較低,這種波動主要與孕激素分泌周期有關。
2.年齡因素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為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皮膚汗腺發育又不完全,從而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容易波動。兒童代謝率高,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
3.晝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4-8時體溫最高,其變動範圍約在0.5-1℃之間。這種晝夜有規律的波動,是由於人們長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動、代謝、血液循環等相應的周期性變化所形成的。而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周期性波動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4.情緒與運動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氣溫的變化,進食等均可使體溫產生波動。
體溫的觀察及測量 | 異常體溫的觀察和護理 |
關於「護理學/正常體溫的觀察及生理性變化」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