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屍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戀屍癖,英文為necrophilia,是指通過奸屍獲得性的滿足,自認為有時比活人還好,此種病人多見於與屍體有職業性接觸的人,如太平間、殯儀館的工作人員。這種人常不只一次地溜入停屍房,觸摸女屍的乳房及陰部以獲得快感。也有人為此不惜掘墓奸屍。這種人時常四處打聽哪裡有少女或少婦死去,以便去奸屍。

目錄

什麼是戀屍癖

戀屍癖是從屍體獲取性滿足的一種性變態。在不少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把對死亡配偶屍體的固執性愛

男性戀屍狂

戀和對異性屍體的嗜好性凌辱行為也作為戀屍癖。狹義戀屍癖僅見於男性,男性戀屍癖習慣上稱奸屍癖或奸屍狂。這種人具有與屍體進行性進行的強烈慾望。有時,這種慾望可以通過與屍體性交的想像來滿足;有時,這種慾望則只能通過真正地與屍體的性接觸來滿足。還有些奸屍狂以保留屍體的某些器官為樂趣,這些器官通常是女子的乳房或生殖器。由於有些奸屍狂採取將其被害人殺死的方法來獲得奸屍的機會,所以這種行為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威脅。

「具有戀屍定向的人被所有沒有生氣的和死的東西所吸引和迷狂,諸如死屍、腐物、糞便和污垢。:」他們對此類事物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親近感,不管內心的態度是喜歡還是厭惡,他們都感到被它誘惑,幾乎是不由自主地注意它,對它作出反應。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言語方面觀察到其戀屍傾向。例如有的人津津樂道於病症、埋葬與死亡,還有的人更赤裸裸地談論血腥場面,描述血淋淋的暴行。

「通常,戀屍傾向明顯地表現於人的夢境之中。這些夢涉及謀殺、流血、死屍、顱骨和糞便;有時也涉及那些轉化為機器的人或像機器一樣行動的人。許多人偶爾都會出現這類夢境,但並沒有明顯的戀屍傾向。戀屍的人經常會有這類夢境,有時還會重複出現。」一個人的戀屍定向從他看待周圍事物的態度上也表現出來。他總是不太關心別人的情緒,對美不敏感,卻首先注意到那些與死屍、糞便、污物有關的東西;他的腦海里時常泛起關於這類東西的聯想或幻覺,令他彷彿見到和嗅到似的。  

奸屍狂形成的原因不明

戀屍

多數研究者認為,在這種人身上有一種支配其性交對象的強烈慾望,這種慾望的滿足在其性滿足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屍體絕對不會反抗他們的命令,因此他們寧願選擇屍體作為性交對象。對於那些活人假扮的屍體,他們則要求其一動不動,如果對方的身體活動了,他們便會感到自己的命令受到了違抗,便會喪失性交的慾望和能力。這種人的本性可能是懦弱的,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可能是一個屢受挫折的失敗者。由於他們無法控制活人的世界,所以便轉向了死人的世界,在死人面前,他儼然是個強大的主宰者,屍體都對他俯首聽命,都不會拒絕他的要求或嘲笑他的無能。總之,他在這種行為中處於支配的地位,而且不必擔心失敗與挫折。奸屍狂者多伴有明顯的精神病,或嗅覺障礙

奸屍狂有不殺人奸屍狂、殺人奸屍狂、假奸屍狂、幻想型奸屍狂、迷戀型奸屍狂等幾種。不殺人奸屍狂是最為常見的奸屍狂行為。這種人並不去殺人,而是利用各種機會與已經死去的人性交。某些可以提供接觸屍體機會的特殊職業如太平間、停屍房和殯儀館等處的工作對這種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國內報告一例奸屍狂,職業為農民,男,17歲,在三年內先後七次挖墳掘墓,進行奸屍活動,受害屍體距死亡時間長者達35天,屍體已腐敗。此人每次出現奸屍意念,就無法控制自己。在奸屍過程中可以射精,有性滿足感。

殺人奸屍狂是最危險的奸屍狂行為。這種罪犯將其被害人殺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與屍體性交,既包括正常的陰道性交,也包括肛門性交。因此,這種行為的被害人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其中以女性被害多見。一個殺人奸屍狂可使多人,甚至數十人先後遇害。

假奸屍狂並不真與屍體性交,而是與活人性交,但是性交夥伴必須裝成死人。這種情況在正常的夫妻生活中也可能存在,但鮮為人知。有一例假奸屍狂在性交前先讓性伴洗冷水澡使身體冰涼,然後往身上塗一層白色爽身粉,好像無血色的死人,在性交過程中性伴直挺挺地躺著,一動也不能動,這樣才能使他完成性交,達到快感高潮。倘若性伴軀體動了,就會破壞他的雅興,而大為惱火。

幻想型奸屍狂也不真與屍體進行性交,他們甚至根本不進行任何真實的性交行為。他們只是在自己的

戀屍

想像中完成奸屍行為。他們常幻想自己獲得了一具女性的屍體,然後便與之性交。他們把所有細節都想像得淋漓盡致,並且在這想像中獲得性快感和性滿足。

迷戀型奸屍狂可能也會與屍體進行性交,但是他們似乎更為迷戀屍體的某些器官,於是他們便把死者的某些器官如乳房和生殖器切割下來。他們把這些器官保存起來,並在觀看或觸摸這些器官的過程中獲得性快感或性滿足。有些人還會把這些器官隨身攜帶。

戀屍癖屬於性變態的範圍,此種病人矯正困難,環境影響和教育措施對這類人往往收效不大。  

如何分辨「戀屍癖」

「高度戀屍的人常常可以通過他的外表和姿勢看出來。他冷淡無味,皮膚看起來死一般的,臉上常常出現一種好像嗅到臭味似的表情。」高度戀屍者往往是極其冷酷無情的。即使是戀屍程度不那麼嚴重的人,也容易比別人顯得冷漠、僵硬和缺乏憐憫,令人感到壓抑、沉重。戀屍者還往往與暴力和虐待有不解之緣。每當戰爭或戰亂髮生時,總有一些人,出奇地邪惡;他們格外殘忍地進行破壞和虐待,從把人變成屍體的各種手段中獲取樂趣——毫無疑問,這些人多是不再掩飾、壓抑自己的戀屍者。

以上的論述似乎給人一種印象:戀屍者是地球上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本性邪惡。其實不然,實際上任何人都可能發展出戀屍傾向,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程度不等的戀屍心理。以後我們將能看到這點。

戀屍

就正常的人來說,他愛的是活的人,是活生生的婦女、兒童、親人、朋友及一些富有魅力的人。為什麼竟會有人對生命不感興趣,而去迷戀那死的、骯髒的東西呢?說來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不能把它歸結為遺傳特質,簡單歸結為生物學上的因素使然。人是社會的人,人的個性傾向性和性格特徵主要是後天生活中被環境及自身的主觀努力加以塑造成的。我們需要的是:研究戀屍者對待生活的基本的又是其特有的態度,從他的生活原則與生存方式尋找戀屍心理的產生根源。

戀屍者最顯著的精神特徵是:視人、視生命為物

「生命是以有結構的、有功能的生長方式為特徵,但戀屍的人卻喜愛所有不生長的、機械的東西。戀屍的人被一種把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的慾望所驅使,以機械的方式看待生活,彷彿所有的人都是物一樣。」對戀屍者而言,人生最大的價值是對諸多物品的佔有,利益的得與失是他最看重的事情,也是他全部生活圍繞的中心。「戀屍的人能夠同一件物品——一朵花,或一個人有聯繫,僅當他佔有這件物品時;因此對他佔有物的威脅就是對他本身的威脅;如果他失去了佔有物,他就失去了同這個世界的關係。這就是我們發現的下述荒謬反應的原因:他寧肯失去生命也不肯失去佔有物,儘管一旦生命失去,有所佔有的他也就不復存在了。」

戀屍者喜歡把任何事物的價值都看作純粹物品的價值,「所有有生氣的變化、情感和思想都被轉化為事物,記憶而不是經驗,佔有而不是存在,變成了重要的東西。」在此種情況下,他也會珍愛他所擁有的記憶、曾經的情感和思想等,因為它們已作為物品屬他所有。對獲得和佔有的興趣擴展到生活的各個地

戀屍

方,例如在愛情方面,他會認為自己的伴侶應該是屬於自己的私有財產,從而極端地強調忠實和貞節,限制、否定對方的自由。

由於利益的得失是戀屍者整個心靈關注的核心,經常恐懼著利益的無保障,所以他對未來的難以確定憂心忡忡。他極其害怕未知與冒險,渴望著穩固的秩序,有把握的明天,必然選擇一種看來安全然而卻機械呆板的生活方式。他看重目的之實現遠甚於過程之樂,在他看來,所謂的生活情趣是無用且有害的,因為它妨礙其對利益的算計與追逐。他慣於把今天當作作接近明曰目標的手段,據此壓抑生命的自發衝動,壓抑對娛樂、悠閒的享受。由於缺乏真正的生命的歡樂,戀屍者轉而尋求單純的刺激,只有食慾與性慾等強烈的動物本能尚可給他些許快樂,除此之外惟有殺人與被殺的變態趣味。最終他會沉迷於此。  

「戀肛癖」是一種相對較輕的病理形式

戀屍

弗洛伊德曾研究過所謂「戀肛癖」,他發現「清潔癖、戀物癖和偏執狂這些性格特徵常常在那些以前是戀肛癖的人身上表現突出」,從而進一步指出,肛門性格與對金錢、污垢、財產和毫不使用的物品的佔有有著深刻聯繫。弗洛姆認為,肛門性格與戀屍性格之間並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前者相對後者只是程度較輕的病理形式。「具有肛門性格的人被糞便所吸引,如同他被所有對生命無用的東西(諸如污垢、無用的物品、僅僅作為佔有物而不是作為生產和消費的手段的財產)所吸引一樣。」而由於肛門性格極其普遍,我們據此可以指出,戀屍心理大量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

通過以上對戀屍者性格、思想的分析,我們已經能看出,是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導致了戀屍心理的產生。其間奇妙的現象是:這種以人為物的生活態度竟會與屍體、死亡、糞便等發生必然的聯繫。對於無生氣的東西的這種吸引力之發生原因,弗洛伊德並未作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解釋;很顯然,這是一個自然之謎。但對諸多事實的觀察與歸納卻證明了這種吸引力的真實存在,證明了心靈與外物的這種相互感應。由此我們或會想起「心地骯髒」之類的說法,此類語言似乎並不僅僅是文學上的修飾比喻,而是對生活現象的本質反映。  

戀屍的潛意識原型

由於視人的價值為物的價值,他必定賤視生命與情感,把時間和精力多用於利益算計上。

天長曰久,憐憫之心衰退,曰益感受不到美和歡樂;於是屍體與糞便也變得無所謂。而當他已麻木不仁的時候,死亡與毀滅因其對枯燥、單調、壓抑的替代和破壞,反倒會成為一種誘人的刺激,從而使他真正地「迷戀」於此。在這裡我們發現:戀屍者的內心其實是缺乏滿足和快樂的——毋寧說多數戀屍者的精神世界猶若沉悶乏味、骯髒可怕的地獄,他就生存在這地獄內。只是由於佔有著許多物品及忙著追逐各種利益,他不自知而已。  

弗洛伊德後期的理論中有「死的本能」的概念

他說:「如果生命是在一個無法設想的遙遠過去,並且以一種難以想像的方式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產生出來,如果這確是真的,那麼,按照我們的假設,某種本能在那時就必定存在,其目的是要廢除生命,重新確立事物的無機狀態。如果我們在這一本能中辨識出我們的假設中的自我破壞這一衝動,而這種本能從來沒有從任何生命過程中消失。」弗洛姆進而指出,「生的本能構成了人的首要潛力,死的本能是一種次要潛力。如果存在生命的適宜條件,首要潛力就會得到發展,正象一粒種子在給定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就會生長一樣;但如果沒有適宜的條件,戀屍傾向就會出現並佔據人的優勢。」

戀屍者對屍體、殺人、破壞的興趣和迷戀,表明了戀屍者潛意識中的死亡慾望

潛意識乃意識的基礎,然而意識的發展卻可能背離潛意識,致使被嚴重壓抑的潛意識轉而反對走向錯誤、走向異化的意識。戀屍者不顧精神的內在需求片面追求物質利益,根本上違背了生命的真實價值;生之本能遭受到壓抑與遏制,便會向其對立面轉化,死亡與毀滅的慾望由此產生。可見,死亡本能的顯現,乃是對錯誤發展的意識的否定。戀屍者所以迷戀死亡與無機物,正是因為他的潛意識中有廢除意識、返歸無知覺的原始狀態的深層願望和要求。

戀屍者眼裡的世界常常是枯燥呆板、醜惡充斥的,相對於這樣一個世界,死亡與破壞才顯露出有益生命的價值。戀屍者本人往往很難認識到:實際上他所想毀滅的,是自我的意識世界,是他長期以來形成的偏執的人格結構。他往往將敵對的矛頭指向外在的現實,從而造成犯罪及悲劇。然而話說回來,若無造成邪惡人格的社會現實,戀屍心理又從何產生呢?

總之,戀屍乃是死亡本能的體現,它作為一種可能的心理傾向隱藏在每個人的潛意識深處。每當人在現實中採取如前所述以人為物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屍體與死亡的陰影就會從心底浮現。它的意義在於:通過走向死亡毀滅錯誤發展的意識自我,換取靈魂的重生。對此,關於瀕死經驗的研究可以給我們以極富啟示性的證明。

戀屍表明了戀屍者的潛意識通過死亡走向再生的願望與要求

或者換言之,是集體潛意識中「死亡——再生」原型的體現。但是,很顯然的是,與藥物致幻中的情況不同,戀屍者在放縱時體驗到的死亡與破壞並不徹底,——由於缺乏死亡背景中似乎是更高存在層面的作用與幫助,他日常蓄積、壓抑的「死亡能量」只是盲目地釋放發泄,卻不能毀滅其原有的人格結構。因此,他的意識自我在放縱後仍保留下來,得以沿襲過去的錯誤,開始又一輪的壓抑——放縱。而每次壓抑——放縱的循環,都更強化了戀屍心理,加深了戀屍的程度。最後,或許只有在真正的死去以後,戀屍者才能經由地獄的磨難毀滅其意識自我,求得靈魂的新生。當然,如果某位有戀屍傾向的人明白於此,他也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態度行為,在活著的時候便逐漸重塑其人格,使已形成的心理結構發生改變,把舊的自我轉換成一個新的自我。這樣,他便可避免死後「落入地獄」。

實際上,由於平時對自身生命力或生命自發衝動的壓抑摧殘,戀屍者的精神狀態已如深陷地獄。利益的得失令他焦慮煩惱,心靈的染污使他的世界充滿垢濁不淨。可以說,對屍體與死亡的迷戀預示了戀屍者未來墮入地獄的可能性。因此,戀屍現象也是對人死後地獄體驗之真實性的有力證明。  

關於戀屍的倫理思考

戀屍者把世界看成機械的物質,把人的價值視為物的價值,這種態度導致他認為:可見的、可佔有的東西是重要的,而諸如情感、情緒、體驗是無所謂的,因為它們不能成為財富被佔有。

對戀屍的反對,使我們重新看待這個世界,不僅僅是物質、材料,還有形而上的情感、意義等,後者對人而言甚至更重要。

戀屍者對功利目標的強調,對過程的不重視促使我們發現了其反面

我們不應當把自身當作實現未來的工具,不應使今天成為達到明天的手段。我們不應為了所謂的理想而違背人性壓抑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我們不應為了一種可把握的穩妥的生活而放棄自由。我們會讓自己循天性自由發展,活在今天、當下,時時刻刻、實實在在地享受生活的歡樂。而由於自己的行動是本於自己的興趣,是自己內在的深刻需要,我們反而能真正找到最適宜發展之路,成為上天要我們最好成為的那種人才。

在一些較為精深的宗教哲學理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對與「戀屍」有染的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否定。例如基督教中,認為人不能憑藉善行得救,做足夠的好事並不足以保證人死後升入天堂。這裡該如何理解呢?從反對戀屍心理的角度,可以這樣認為:如果人把「善行」——做好事當作自私自利的手段,歸根結底他的心仍不是由衷地願幫助別人,仍然無愛,那麼,他也只能停留於較低的精神境界。只有發自信仰、發自真心無條件地「愛」,而非把善行當作自己實現「上天堂」之目的的工具,才能得到拯救。

借用泰戈爾的一句詩:「那想做好人的,在門外敲著門;那愛人的,看見門敞開著哩。」

戀屍癖屬於性變態的範圍,此種病人矯正困難,環境影響和教育措施對這類人往往收效不大。  

生活病例

河北唐山一退休教師與妻子屍體同床共枕長達8年

「8年里,我們看不到她的任何生活痕迹。」河北理工學院女教授宋實的一位鄰居說,「1995年10月後,她的衣服、被褥再也沒在院子里晾曬過。」但宋家依然保留著訂鮮牛奶的習慣。「她身體虛弱,要靜養,靠流食維持生命。」教授的老伴、同在河北理工學院任教的謝玉臣這樣回答。宋實與謝玉臣居住在唐山市衛國里礦院平房1排3號西屋。房間的窗戶一直緊閉,前後窗帘將房間與世隔絕。謝玉臣出門時總不忘鎖門。然而,一種難以形容的味道,卻會在某個中午或黃昏飄入鄰家院落。「你們不能進來!吵著她誰負責?!」每當有人要探望宋教授時,謝玉臣都會嚴辭拒絕。他平時是個和藹而健談的大學教師,但到了這個時候,臉上就會露出一絲恐怖的氣氛。

生於1934年的宋實在冶金學上頗有造詣。她失蹤之前,屬於河北省省管專家。女教授的生死疑團甚至引起了河北省委組織部的重視。面對省里來的幹部,謝玉臣同樣拒之門外。現年64歲的謝玉臣也曾數次拒絕當地公安機關的查詢。「我們曾經化裝成修水表的工人,進入這間古怪的屋子。」一位警官說,「但床已經被布帘子圍了起來,謝玉臣叫嚷著,把我們拉了出去。他也是有影響的知識分子,我們不好採用強制手段。」懸疑一直持續了8年,包括對謝家的孩子。「最後一次見到母親是在1995年8月。」宋實的大兒子說,「此後,父親一直拒絕我們與母親會面。」

破解疑案: 唐山警方提供的現場照片展示了觸目驚心的揭秘時刻。第一張:謝玉臣的雙人床上,一個人形物體東西向平躺,上面矇著藍白格被單;第二張:被單被揭開,白色的毛頭紙裹著這個物體,人形更為明顯;第三張:毛頭紙揭開了,一具乾屍裸露在床上。那是一具褐黃色的的屍體,頭髮仍在,眼部、口腔已完全潰爛。「藏屍體的屋子裡非常暗,進去後看到床上好像躺著一個人。」唐山市公安局副局長於存說,「當我把被單和毛頭紙掀開之後,屍體的腳慢慢露了出來,摸上去還有些彈性。死者就是失蹤多年的宋實。」

今年10月末,在接到河北省委政法委領導對一篇《女教授8年生死之謎》報導的批示後,唐山警方開始行動。「11月1日凌晨1時左右,我們繞到後窗前,想從這裡進入。」於存說,「但鐵窗非常結實,裡面掛著帘子,上著還綁著鐵鎖鏈。在這裡,我們徘徊了1個小時之後回去了。」於存稱,為穩妥起見,辦案人員把暗訪改為明查。11月1日下午,他們帶好搜查證,敲開了謝玉臣的房門。怪味隨著案件的告破瀰漫開來。「那種味道就像臘肉長霉之後發出來的,」路南公安分局刑警大隊隊長蔣建軍說,「窗戶打開後甚至飄到了20米外的胡同口。」

神秘筆記: 與照片同樣讓人過目不忘的,是謝玉臣親筆寫下的那些文字。它們被密密麻麻地記在16開、400字一頁的稿紙上,共有上千頁之多。記錄很細緻,甚至細到宋實身體狀況變化的每一分鐘。大約從1995年年初開始,直到宋教授去世後相當長一段時間———1995年8月27日∶30,玉堂穴癢;1995年9月20日∶35,咳痰吐;1995年10月28日∶00,已經呈現活死人狀……1995年10月28日∶00,全身變涼……1995年11月1日∶05,體弱而全身涼,無肺呼吸;14∶40,右手脈搏動,心臟未完;15∶48,介紹到活死人(原文如此)……文字以外,還有很多奇怪的符號。「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些到底意味什麼。」蔣建軍說。而當問到謝玉臣時,這個老人只有一句話,「就是對老伴身體變化的記錄。」

冒領工資?科研?難捨之愛?案破當天,唐山警方帶走了謝玉臣。現在,他被羈押在唐山第二看守所,最直接的理由是:在宋實去世後,疑犯從1995年到2000年持續5年冒領她的工資近10萬元。「我沒有詐騙,」穿著印有「二看」字樣坎肩的謝玉臣說,「如果我不去領宋老師的工資,你們就都明白她去世了,會帶走她的屍體。這些錢我一分都沒有用,包括兒子買房的時候。」

對於藏屍8年的動機,謝玉臣始終認定是「為了科學研究」。「我知道有這方面的先例,」老人說,「河北香河縣有個姓周的老太太,在家裡面過世了。她的屍體在自然狀態下保存得很好,被稱為『香河肉身』,引來很多人參觀、研究。」謝玉臣描述,宋教授去世後有很多不同常人的地方。「她呼吸停止之後,微弱的脈搏持續跳動了10天時間。而當她的脈搏停止之後,身上是軟軟的,關節也都是能活動的,不像別人那樣死了很快就硬。」

據偵破此案的一位警官說,謝玉臣家中有大量醫學書籍,其中很多是關於人體研究的。「我保存屍體是希望對國家有所貢獻。」謝玉臣說,「所以,即使這種行為是違法的,我也不後悔。」謝玉臣1964年從原中南冶金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理工學院任教。當時,這所學校的名字是唐山礦冶學院。1976年大地震時,謝的前妻死於劫難,留下了他時年3歲的兒子。也正因為這場劫難,宋實與謝玉臣相識並結婚。宋教授在此前曾經離婚,因支援災區,從東北工學院調入河北冶金學院,當時也攜有一子。「我和宋老師的感情很好。」謝玉臣說,「她調到學校後不久,就接了一個重大課題並擔任負責人。那時候她忙得一塌糊塗,我承擔了所有家務。而當我的教學任務比較重時,她也會不辭辛勞地幫助我。」

有一件事情很讓知情者感動。1988年,宋實到東北講學時,因突發腦溢血做了開顱手術。謝玉臣在瀋陽護理她3個多月,在小凳子上度過了一個個夜晚。此後,宋實的身體漸漸衰弱下去,有時候大便要解幾個小時,謝玉臣就守在她身邊,用手一點點摳出乾燥的糞便。「在宋老師剛去世的時候,我難以接受這個現實。每天早晨摸到她的腳的時候,我的眼淚就止不住流下來。」謝玉臣說,「保藏她的遺體,最初確實帶著感情的色彩。」但唐山市警方一位辦案人員說,謝玉臣藏屍8年的動機還有待進一步分析,這也是他們在預審中需要突破的重要環節。「謝玉臣的這種情況非常符合戀屍癖的特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戀屍癖的特徵是不畏懼屍體,覺得屍體有一種靜謐的、安詳的美。然後,慢慢表現為一種迷戀屍體、離不開屍體的傾向。但追溯上去,迷戀屍體還是因為對死者有感情。一位熟悉謝玉臣的人認為,「他是練氣功走火入魔了。大約10年前,謝玉臣就開始接觸各種氣功。他希望以『發功』來保持屍體不朽。」

不朽之謎:按照醫學常識,人死後如果沒有經過特殊處理,遺體很快會腐爛。但宋實的遺體為什麼會8年不朽呢?「8年里,我始終沒有用藥物維持她的遺體。」謝玉臣說,「無論是化學的,還是中草藥。」這位與妻子屍體同床的老人介紹,妻子的脈搏停跳後,身上的皮逐漸脫落。脫皮時散發著異味,有液體同時滲出。於是他用紙給她擦拭身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擦拭的周期越來越長。最後大約一年才擦一次。擦拭中施加外力,「宋實」還能坐起來。

「我從來沒有怕過,」謝玉臣說,「因為我從未做過對不起她的事情。」一位刑偵專家分析說,屍體能保存8年不朽,主要有這樣幾點原因:其一,由於宋實去世前身體很虛弱,十幾天不能進食,所以排空了腸胃里的大部分食物。這樣細菌相對減少,而細菌是導致屍體腐爛的因素。其二,宋實去世是在10月末,此時北方的氣溫較低,宋實居住的房間又被封閉,陰涼的自然條件會讓屍體晾乾。其三,當有體液滲出時,謝玉臣及時擦乾,防止了屍體進一步腐化。其四,謝玉臣經常點熏蚊草藥,殺滅了屋裡的飛蟲和部分細菌。

謝玉臣說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我的價值觀和你們不同。」這位現已遠近聞名的老人說,「現在8年已經過去,最初的那些壓力更漸漸淡化了。」

其中一個典型個案是28歲的程某,吉普車司機,已婚,發案時兒子3歲,父母皆為國家幹部。性格內向,平日被認為忠厚老實,他工作積極負責,熱心踏實,車輛保養得好,行車13萬公里無事故,是多次受到領導表揚的「好司機」。被捕後交代:在青春期就對婦女四肢有強烈慾望。認為攔路強姦承擔風險太大,轉向扒墳奸屍。從1984年3月至1985年3月,一年內扒墳5起,因女屍多已腐爛,他轉而把對方四肢鋸下,刮肉留骨,埋在自己的車庫裡,想女人時通過觀賞女屍的衣服、骨頭獲得性滿足。

第五次扒墳時被現場抓獲,破案後從其駕駛的吉普車車庫內和家中,共提取女性的衣物40餘件,人體骨骼100餘塊。

心理學家分析:程某屬於性心理變態中的混合交叉型,有戀屍癖、戀物癖、施虐色情等各種典型表現兼而有之。他有年輕美貌的妻子,但性生活冷漠,遂以怪癖的行為方式渲瀉滿足其性慾。

還有一起罕見的女性戀屍癖,23歲,某火葬場女防腐實習員。1982年當其對一名33歲的男性屍體進行性玩弄時被發現,判處徒刑。她交代曾和40具以上屍體有過性接觸。她在留給屍體的一封信中說:「我寫這封信是為了安慰我那破碎的心。如果你讀了這封信後,請不要恨我。我曾愛過你,我笑,我愛,我有錯,我把一切都告訴了你。請你記住過去的我,而不是現在的我。」(轉自《人類性學基礎》)

戀屍癖的成因,主要有:

(1)這一異常心理的形成有的與性挫折有關,有的則缺少正常性慾發泄途徑。而且只要有第一次並獲得快感體驗,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難以自控。在患者身上似乎還存在著某種需要,想表明自己對受害者的絕對統治。

(2)對異性的強烈憤怒、強烈熱情或某種懼怕,在精神上受到某些劇烈刺激的情況下,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也是戀屍癖發生的心理原因。

(3)低智低能的精神缺陷者在某種條件下,也易於發生這一異常心理。

(4)在某些不良心理背景下經常與屍體接觸,對於這一異常心理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誘發作用。

對於這種病態的預防與矯正:

(1)主要是提高公民心理素質,改善生活環境條件,加強婚姻家庭道德和性道德教育。

(2)除了必要的法律處理外,應有針對性地施行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

關於「戀屍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