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J.P.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彌勒,J.P.(Johannes Peter Müller (1801~1858)),德國醫學和生理學家,在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動物學、古生物學方面都有許多發現,使德國的醫學和生理學的研究方法從自然哲學的推測過渡到精密的觀察和實驗。1801年 7月14日生於科布倫茨,1858年4月28日卒於柏林。幼時受過天主教教育。1819年入波恩大學,1822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到柏林從C.魯道爾菲學習解剖學,1824年回波恩開業並講課,1830年任波恩大學解剖生理病理學教授。1833年任柏林大學解剖學、生理學教授。從1827年起他發作過多次抑鬱症,1848年症状加重,他辭去職務,遷居過幾個地方。1848年 4月28日晨其子發現他死於床上。他的學生E.H.P.黑克爾認為他是服嗎啡自殺的。

他重視動物實驗,在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突出,促進電生理學的發展。發現同一感覺器官對不同的刺激都產生同樣的感覺,例如,眼受光、電、機械刺激均產生光覺,但同樣的刺激作用於不同的感覺器官則引起不同的感覺。1826年發表《視覺的比較生理學》,提出「特異神經能量定律」:每種感覺器官有其特異的能量,可決定感覺的性質,人所感覺到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過程而是這些過程使感覺器官產生的改變。這對認識論產生很大影響。同年發表的《虛幻的影像》,認為眼不僅能被外界的光刺激所興奮,也能被體內的刺激(器官功能、失常、想像等)所興奮,並用此解釋一些幻覺現象。

1820年他用活體解剖的方法觀察母羊,證明胎羊在宮內有呼吸動作,闡明胎盤循環。1830年後闡明腺體由膜上皮凹入而發生,研究了腺體分泌、血液淋巴的成分、凝血視網膜成像中耳傳聲、網膜的發生及其與腹膜囊的關係、泌尿生殖器的胚胎髮育,發現副中腎管(彌勒氏管)。

1831年他用蛙做實驗,證實貝爾-馬讓迪二氏定律,並分辨了許多神經中的感覺和運動成份。1833年研究了反射,證明同一神經中的傳入和傳出纖維間並無聯繫,只有腦和脊髓才能把它們聯繫起來、描述了咳嗽噴嚏、打呃、嘔吐射精反射弧

1833~1840年發表的《生理學綱要》是歐洲醫學史的里程碑。它將生理學與臨床醫學聯繫起來,促進19世紀後半葉關於生命過程的機械觀念。書中描述了他的發現或證實他人的發現,但他的基本思想是活力論,他對F.馬讓迪的評價不高。他傾向泛心論,書中認為靈魂是可分的,腦可能是靈魂的所在地。

1837年,他的學生T.施萬提出細胞是所有動物的基本結構單位。他主張用顯微鏡研究病理學、觀察了腫瘤發生胚胎組織發育的相似處。他使病理組織學成為獨立的科學,後來他的學生R.(C.)菲爾肖更提出細胞病理學

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早期好用活體解剖等實驗方法,後來好用描述和比較的方法,將哲學與經驗科學相結合,而他的學生多喜用物理化學方法解釋生理現象。他認為有些現象永遠不能解釋。

關於「彌勒,J.P.」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