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溝環畸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溝環畸形寰椎上並非罕見,占正常人的2%~3%。但由於此種畸形引起椎動脈第三段(Ⅴ-Ⅲ)受壓並出現椎動脈供血不全症状者並不多見,不足此種畸形者的1/10。

目錄

寰椎溝環畸形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發病機制

1.寰椎溝環的發生學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人從猿進化而來,此種在猿寰椎上普遍存在的椎動脈溝環實質上是人在進化過程中的退化痕迹。也可以這樣認為:當從爬行的猿進化為直立行走的人時,對椎動脈第三段起固定、制動作用的溝環已失去其解剖意義,因此逐漸退化,顯示出失用性退變的特徵。

2.寰椎椎動脈溝環的分型

(1)全環型:即骨性結構呈環狀覆蓋於椎動脈溝上方,使椎動脈在其中通過。

(2)半環型:指骨性結構未能完全覆蓋椎動脈溝者。其中,以前半環型為多見,後半環型及側型少見,前、後半環同時存在者更為少見。可為雙側或單側,左多於右(圖1)。

3.溝環與椎動脈發病的關係 在正常情況下,Ⅴ-Ⅲ段椎動脈呈現較為鬆弛並具有一定活動度的狀態。但處於骨環包繞下的椎動脈則必然與其他血管通過骨纖維管道一樣,易因折曲、痙攣和壓迫而出現遠端供血不全症状;加之,在椎動脈周圍有著豐富的交感神經節纖維,更促使症状的複雜化。

寰椎溝環畸形的症状

1.頭暈 最為多發,發生率可達90%以上。多見於旋頸動作時,過屈或過伸均易誘發,尤其是突然轉頸時。

2.猝倒 與Ⅴ-Ⅱ段椎動脈供血不全所引起者機制相似,主要是由於基底動脈缺血所致。其發生率較前者為低,50%~60%。

3.上頸痛 較為多見,尤其多見於發病早期,發生率達90%以上。疼痛好發於枕頸交界處,且向後枕部放射,多與第1頸脊神經的分布區相一致。

4.眼部症状 較多見,發生率約為80%左右,主要因交感神經末梢受激惹所致。主要表現為眼部痛感、視力模糊疲勞感等。

5.耳部症状 與前者為同一原因,表現為耳鳴聽力下降耳痛等,發生率約為60%左右。

6.其他症状 包括頭痛噁心厭食及其他頸椎痛症状等,均可發生。

1.臨床症状特點 如前所述,具有其中2或3項即有臨床意義。

2.X線平片 可在側位片上清晰顯示溝環的形態及側別(圖2)。

3.旋頸試驗 與鉤椎關節痛椎動脈受壓不同的是,病變部位位於枕頸處,如患者旋頸時用手指壓於患側寰椎橫突處並同時使患者仰頸,則可誘發眩暈症状。

非十分必要,一般勿需此項檢查。

4.CTMRI檢查 均有助於診斷。

寰椎溝環畸形的診斷

寰椎溝環畸形的檢查化驗

X線片,在側位片上清晰顯示溝環的形態及側別。CTMRI檢查,均有助於診斷。

寰椎溝環畸形的鑒別診斷

除需與一般枕頸部疾患鑒別外,主要應與椎動脈第1段及第2段受累疾患進行鑒別。

寰椎溝環畸形的併發症

50%~60%的患者,由於椎動脈供血不全發生猝倒

寰椎溝環畸形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可使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緩解或消失,其具體要求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基本相似,以枕頸部制動、注意工作休息體位及對症處理為主,必要時可輔以理療及輕重量(不超過2kg)牽引療法。

2.手術療法

(1)手術適應證:

①症状明顯、已影響工作及基本生活、經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者。

②診斷明確併除外椎動脈其他段供血不全者,尤應注意椎動脈第1段及第2段。

影像學檢查顯示寰椎後弓椎動脈溝處有骨性溝環存在者。

④全身情況可承擔手術、無手術禁忌證者。

(2)術前準備:按枕頸段手術備皮、備血及做其他準備。

(3)麻醉

氣管插管麻醉:較為安全,但患者反應較大。

局部麻醉:亦較為安全。對術中有可能出現呼吸道阻塞者,可輔以清醒氣管插管。

(4)手術步驟:

①體位:俯臥位,頭顱固定於特製的固定架上。

②切口:與一般頸後路枕頸部手術切口相似。頭頸略向前屈。

③顯露寰椎後結節:按常規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深筋膜後,迅速將切口向兩側撐開(多用顱後凹自動拉鉤或一般的蘇式拉鉤)以起止血作用。之後,銳性切開並向兩側分離椎旁肌群,顯露枕骨粗隆至頸2棘突段,並充分暴露寰椎後結節的骨質

④暴露溝環及椎動脈:在前者基礎上,從後方將寰椎後弓處附著的軟組織向兩側剝離,其範圍兩側達3~4cm即可。而後再從正中向兩側下方銳性分離,以充分顯露後弓骨質。最後,小心分離後弓上方組織以暴露椎動脈、骨性溝環和寰枕關節。按上述順序操作一般不易誤傷椎動脈,如果一開始在周圍解剖不太清楚情況下就去顯露椎動脈,則極易引起誤傷。

⑤切除溝環:先將溝環及椎動脈周圍組織加以清理,再用神經剝離子將溝環內壁加以分離、松解,之後分別選用薄型長柄椎板咬骨鉗頸椎髓核鉗逐小塊、逐小塊地將其切除。操作時切忌粗心大意和情緒急躁,切勿誤傷椎動脈及與之伴行的第1頸脊神經

⑥閉合切口:切除骨環後,以冰等滲氯化鈉注射液反覆沖洗局部,清除棉片及其他異物,而後依序縫合切開諸層。

(5)術後處理:與一般枕頸段手術相似。

脫水劑應用:按脊柱手術常規予以各種脫水藥物。

②預防感染:按頸後路手術常規處理。

③頸部制動:拆線後選用一般頜-胸石膏或頭-胸支架制動4~8周。

④減少頸部活動:尤其是手術早期,頸部不宜過多活動,3~6個月後可恢復正常。

⑤其他:包括局部理療、藥物外敷及對症治療等均可酌情選用。

(二)預後

手術治療操作要求高,但效果較好。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可使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緩解或消失,其具體要求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基本相似,以枕頸部制動、注意工作休息體位及對症處理為主,必要時可輔以理療及輕重量(不超過2kg)牽引療法。

2.手術療法

(1)手術適應證:

①症状明顯、已影響工作及基本生活、經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者。

②診斷明確併除外椎動脈其他段供血不全者,尤應注意椎動脈第1段及第2段。

③影像學檢查顯示寰椎後弓椎動脈溝處有骨性溝環存在者。

④全身情況可承擔手術、無手術禁忌證者。

(2)術前準備:按枕頸段手術備皮、備血及做其他準備。

(3)麻醉:

①氣管插管麻醉:較為安全,但患者反應較大。

②局部麻醉:亦較為安全。對術中有可能出現呼吸道阻塞者,可輔以清醒氣管插管。

(4)手術步驟:

①體位:俯臥位,頭顱固定於特製的固定架上。

②切口:與一般頸後路枕頸部手術切口相似。頭頸略向前屈。

③顯露寰椎後結節:按常規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深筋膜後,迅速將切口向兩側撐開(多用顱後凹自動拉鉤或一般的蘇式拉鉤)以起止血作用。之後,銳性切開並向兩側分離椎旁肌群,顯露枕骨粗隆至頸2棘突段,並充分暴露寰椎後結節的骨質。

④暴露溝環及椎動脈:在前者基礎上,從後方將寰椎後弓處附著的軟組織向兩側剝離,其範圍兩側達3~4cm即可。而後再從正中向兩側下方銳性分離,以充分顯露後弓骨質。最後,小心分離後弓上方組織以暴露椎動脈、骨性溝環和寰枕關節。按上述順序操作一般不易誤傷椎動脈,如果一開始在周圍解剖不太清楚情況下就去顯露椎動脈,則極易引起誤傷。

⑤切除溝環:先將溝環及椎動脈周圍組織加以清理,再用神經剝離子將溝環內壁加以分離、松解,之後分別選用薄型長柄椎板咬骨鉗或頸椎髓核鉗逐小塊、逐小塊地將其切除。操作時切忌粗心大意和情緒急躁,切勿誤傷椎動脈及與之伴行的第1頸脊神經。

⑥閉合切口:切除骨環後,以冰等滲氯化鈉注射液反覆沖洗局部,清除棉片及其他異物,而後依序縫合切開諸層。

(5)術後處理:與一般枕頸段手術相似。

①脫水劑應用:按脊柱手術常規予以各種脫水藥物。

②預防感染:按頸後路手術常規處理。

③頸部制動:拆線後選用一般頜-胸石膏或頭-胸支架制動4~8周。

④減少頸部活動:尤其是手術早期,頸部不宜過多活動,3~6個月後可恢復正常。

⑤其他:包括局部理療、藥物外敷及對症治療等均可酌情選用。

(二)預後

手術治療操作要求高,但效果較好。

參看

關於「寰椎溝環畸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