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骨度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三身度 >> 骨度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四第十四《骨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七《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篇》。

黃帝問伯高曰:脈度言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也?

脈度,謂三陰三陽之脈所起之度,但不知長短也。

平按:「言脈之長短」《靈樞》、《甲乙》作「言經脈之長短」。

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小大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人之皮肉可肥瘦增減,骨節之度不可延縮,故欲定脈之長短,先言骨度也。

黃帝問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

聖人賢人及無別與分者之外,眾人之骨,度量多同,故請眾人之度,及請中度之人大小長短也。

平按:《甲乙》無「願聞眾人之度」六字;「各」上有「知」字。

伯高答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眾人之中,又為三等:七尺六寸以上,名為大人;七尺四寸以下,名為小人;七尺五寸,名為中人。今以中人為法,則大人小人皆以為定。何者?取一合七尺五寸人身量之,合七十五分,則七尺六寸以上大人,亦准為七十五分,七尺四寸以下乃至嬰兒,亦准七十五分,以此為定,分經脈長短並取空穴。自頸項骨以上為頭顱骨,以為頭大骨也,當其粗處以繩圍也。

胸圍四尺五寸,

缺盆以下□骭以上為胸,當中圍也。

平按:注「□」原作「髑」,當系「□」字傳寫之誤。查蔽心者為□骭,亦曰鳩尾,臆前蔽骨也。謹作「□」。別本作「□」。

腰圍四尺二寸。

當二十一椎腰輸之中圍也。

發所復者,顱至項長尺二寸,

頭顱骨,取發所覆之處,前後量也。

平按:「所覆」,「所」字袁刻誤作「至」。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參折。

髮際以下至頤端,量之一尺。一尺面分中分為三,三分謂天地人。君子三分齊等,與眾人不同也。參,三也。

平按:「參折」《靈樞》作「終折」,《甲乙》作「參」,注云:「又作三,又作終。」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

頤端,橫當結喉端也。結喉端至缺盆中,不取上下量。

缺盆以下至□骭長九寸,

從缺盆中至□骭,皮際量也。

平按:「□骭」,說見前。《靈樞》注云:「音曷於,肩骨也。」恐未安。注「皮」字,別鈔本亦作「歧」。

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心肺俱在胸中,心在肺間,故不言大小也。

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

天樞俠臍,故量□骭下但八寸。

過則胃大,不滿則胃小。

八寸之中亦有脾臟,以其胃大,故但言胃大小也。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短。

橫骨,在陰上橫骨。迴腸,大腸也。大腸當臍,小腸在後附脊臍上,故不言之也。

平按:《靈樞》、《甲乙》「則短」作「則狹短」。

橫骨長六寸半,

橫量非數。

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膝下內箱骨,輔脛也。

平按:「下至內輔之上廉」《靈樞》、《甲乙》作「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注「脛」,袁刻誤作「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

內輔骨長三寸半也。

內輔之下廉以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

內踝端至地也。

膝膕以下至跗屬長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

從膝以下,當膝後曲處量也。

故骨圍大則大,過小則不及。

頭骨圍大,則過於身骨;頭骨圍小,不及身骨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缺盆左右箱上下高骨,名曰柱骨。後額角至此骨端,合有一尺,與頤端齊也。計柱骨上下長四寸,經不言也。

行掖中不見者長四寸,

排手而行,取掖下不見處以上至柱骨,四寸也。

掖以下至季脅長尺二寸,

季肋曰季脅。

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尻、髀二骨相接之處,名曰髀樞。

髀樞以下至膝中長尺九寸,

當膝側中。

膝以下至外踝長尺六寸,

至外踝之中也。

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外踝下如前高骨,名曰京骨。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尺三寸,

頭顱圍有二尺六寸,此完骨相去九寸,耳門相去尺三寸,合有二尺二寸,小四寸者,各取完骨之前至耳二寸,兩箱合有四寸,並前即有二尺六寸,經不言之也。

平按:「廣尺三寸」《甲乙》作「廣一尺二寸」,注云:「一作三寸。」

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兩顴兩乳取其端,兩髀取中也。

平按:原鈔本「兩顴」右旁有「顴,巨員①反,頰骨也」七字,恐系後人校記,非楊注。②

①「員」,人衛本注曰:「員,原作莫,據日抄本改。」

②查仁和寺本,無蕭氏所見「顴,巨員反,頰骨也」七字,可證確為後人校記,非楊上善注文也。

足長尺二寸,廣四寸半。

取足中指至足跟端量之,以取長也;以尺二長中折處量之,以取廣也。

肩至肘長尺七寸,

從肩端至肘端量也。

肘至捥長尺二寸半,

肘端至捥。捥者,臂手相接之處。

捥至中指本節長四寸,

指有三節,此為下節,故曰本節。

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從本節端至中指末,合四寸半。今人取手大指第一節為寸,以定針灸分寸者,不相當也。

項發以下至膂骨長三寸半,

膂骨,脊骨。從後髮際下至脊端量之也。

平按:「膂」《靈樞》作「背」,《甲乙》作「脊」。「三寸半」《靈樞》作「二寸半」,《甲乙》注云:「一作二寸。」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

每七節長一尺也,故二十一節長三尺也,下文具之。

上節長一寸四分,分奇分在下,

舉上一節以為例,余皆同也。分者,一寸□□①之外,更有餘分也,其實則七分分也。

平按:「分奇分在下」《甲乙》作「分奇分」。注「一寸」下原缺二字,據經文當作「四分」二字。

①蕭本此處缺二字,蕭氏擬補「四分」二字,不可取。查仁和寺本,此處無空缺,且此句所解乃「分」之義,其間當無佚文。

故上七節下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

此七節數也。每節一寸四分分,故七節得九寸八分分,其實一尺全也。何者?每節餘分七分分,七節有餘分,以七除十四得二分,二分並九寸八分,故為一尺也。

此眾人之骨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此為眾人骨度多同者為準,以立經脈長短也。

是故視其經絡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少氣也。

見而浮堅者,絡脈也。見而明大者,血盛也。細而沉者,少氣少血。或作多氣也。

平按:「少氣」《靈樞》、《甲乙》作「多氣」。注「見而明大」,袁刻作「其見明而大」。

參看

32 經筋 | 腸度 32
關於「太素/骨度」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