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小兒心臟生理特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兒科學》 >> 病毒性心肌炎和小兒循環系統 >> 小兒循環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 小兒心臟生理特點
兒科學

兒科學目錄

(一)心率 年齡愈少,心率愈速。心率較快的原因是小兒新陳代謝旺盛,身體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給,但心臟每次搏出量有限,只有增加搏動次數來補償不足。另外,嬰幼兒迷走神經未發育完臻,中樞緊張度較低,對心臟收縮頻率和強度的抑制作用較弱,而交感神經佔優勢,故易有心率加速。,少兒心率的正常值(參閱附表1)隨年齡而異,而且次數不穩定,因此,應在小兒安靜時測定心率才為準確。一般體溫每增高1℃,心率每分鐘增加約15次。睡眠時心率每分鐘可減少20次左右。

(二)動脈血壓 其高低主要取決於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小兒年齡愈小,動脈壓力愈低。新生兒血壓較低,不易測定,採用觸診法或皮膚轉紅法也只測到收縮壓的近似值。新生兒收縮壓在53~71mmHg(7.05~9.44kPa)之間,平均為65mmHg(8.65kPa)。不同年齡的血壓不同,(參閱附表2)。為便於推算,小兒上肢血壓正常值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1歲以上收縮壓=80+(2×年齡)mmHg,相當於104+(0.26×年齡)kPa,舒張壓為收縮壓的2/3。高於此標準20mmHg(2.6kPa)以上考慮為高血壓,低於此標準20mmHg(2.6kPa)以上可考慮為低血壓。正常下肢比上肢血壓約高20-40mmHg(2.6~5.2kPa)。脈壓為收縮與舒張壓之差,正常為30~40mmHg(4.0~5.2kPa)

小兒血壓受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如哭叫,體位變動,情緒緊張皆可使血壓暫時升高。故應在絕對安靜時測量血壓。

(三)靜脈壓 其高低與心搏出量,血管功能及循環血容量有關。上、下腔靜脈血返回右心室受阻也影響靜脈壓。

靜脈壓一般3~5歲時為40~50mmH2O(0.39~0.49kPa),5-10歲約為50~60mmH2O(0.49~0.58kPa)。正常小兒坐位或立位時看不到飽滿的頸靜脈,台稈到則提示靜脈壓高。在右心衰竭,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時,或小兒哭叫、體力活動、變換體位時,可以看到頸靜脈飽滿的體征,即提示有病理性的或暫時性的靜脈壓升高。

(四)循環時間 小兒常用的循環時間測定方法為5%熒光素靜脈注射法。正常嬰兒循環時間平均為7秒。兒童為11秒。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則時間延長,先天性心臟病中有右向左分流臂至唇的循環時則縮短。

表7-1 各年齡小兒脈搏次數(每分鐘)

年 齡 脈 搏
新生兒
1歲以下
2~3歲
4~7歲
8~14歲
120~140
110~130
100~120
80~100
70~90

表7-2 正常小兒的血壓平均數(收縮壓舒張壓mmHg )

年 齡 平 均 血 壓
足月新生兒
1歲
4歲
6歲
8歲
10歲
12歲
14歲
16歲
65/40
85/50
90/50
94/60
95/62
100/65
108/67
112/70
118/75

附:1mmHg=0.133kPa 1kPa=7.5mmHg

32 小兒心臟血管解剖特點 | 小兒結核病 32
關於「兒科學/小兒心臟生理特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