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物化學/概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生物化學》 >> 治療藥物監測 >> 概論
臨床生物化學

臨床生物化學目錄

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是自本世紀60年代起,在臨床藥理學、藥代動力學和臨床化學基礎上,結合現代分析檢測技術,形成和發展的一門應用性邊緣學科。其主要任務是通過靈敏可靠的方法,檢測病人血液或其它體液中的藥物濃度,獲取有關藥動學參數,應用藥代動力學理論,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藥物中毒的診斷和治療,以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任何藥物都不會在體內創造一新的生理生化過程,而是通過調整疾病過程中失調的內源性活性物質量或生理生化過程,殺滅抑制病原體等,達到治療作用。顯然,藥物作用靶位濃度不足或過量,勢必導致藥物治療的無效或產生新的不良作用,甚可導致藥源性疾病的產生,乃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有效而安全的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臨床醫生的一個難題。雖然試圖通過按體重、體表面積、不同年齡等方法,計算調整用藥劑量,但由於影響藥物體內過程的因素眾多,具體病人情況千差萬別,因此仍未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世紀60年代末藥代動力學的發展成熟,使人們得以用簡練的數學公式表達藥物在體內隨時間的量變規律。而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相繼報告了普魯卡因胺地高辛藥物效應與血藥濃度的關係,形成了以血藥濃度為客觀依據,調整劑量指導臨床用藥的設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高靈敏度、特異性的檢測方法的引入,使僅微量存在的藥物檢測得以進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藥物的有效血藥濃度範圍及中毒濃度也相繼確定。以血藥濃度為客觀依據,運用藥代動力學理論指導制定合理用藥方案的優越性,日益為廣大臨床醫生接受和採用,從而促進了TDM的發展。目前,TDM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已成為臨床化學實驗室的主要常規工作之一。國內一些有條件的醫院也從80年代起,逐步開展了這一工作。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我國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統計資料均顯示,因用藥不當而致死者遠遠高於同期死於各種傳染病的人數。而用藥不當死亡者中,大多是劑量不當所致。可以說隨著醫療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在TDM的指導下制定和調整個體化的合理用藥方案,是藥物治療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也應看到TDM工作的開展,使歷來主要為診斷服務的臨床化學實驗室工作,開闢了積極參與臨床藥物治療的廣闊新領域。

32 治療藥物監測 | 藥物在體內的基本過程 32
關於「臨床生物化學/概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