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頻電療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中頻電療法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一、概述

應用頻率為1000 ~100,000Hz的脈衝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中頻電療法。臨床常用的有干擾電療法、調製中頻電療和等幅正弦中頻(音頻)電療法三種。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有電腦中頻電療機、電腦肌力治療機問世,並應用於臨床。

二、中頻電流的特點

1.無電解作用 中頻電流是正弦交流電。由於是交流電,作用時無正負極之分。亦不產生電解作用,所以使用時操作簡單,電極一般(鉛板和一層絨布)。

2.降低組織阻,增加作用深度 機體組織相當於一小電容器,對交流電顯示的容抗,可用XC=1/2πfc表示,從式中可知,f越高則XC越小。因此,中頻電流可以克服機體組織電阻,而達到較大的作用深度。

3.對機體組織有興奮作用 中頻電流單一周期不能引起一次興奮,由於哺乳動物運動神經每次興奮後有一個絕對不應期,持續時間約1ms左右,因此為使每個刺激都能引起一次興奮,頻率不能大於1KHz,為此將1000Hz以下的頻率定為低頻電流。而中頻電流頻率在1KHz~100KHz之間,已不能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興奮,需綜合多個刺激的連續作用才能引起一次興奮,即所謂中頻電刺激的綜合效應。

4.中頻電對神經肌肉刺激的特點 中頻電流對皮膚感覺神經刺激引起的是一種舒適的振動感(大強度時者有不適的束縛感),這種刺激不會引起痛纖維的興奮。因此中頻電流作用時可以使用較大的電流強度來引起深部肌肉強烈地收縮,但不致引起電極下的燒灼刺痛感。目前認為,低頻感應電流只能興奮正常的神經肌肉,而中頻交流電(尤其頻率為6000Hz者)仍有可能興奮變性的神經肌肉。有人提出6000~8000Hz的中頻電流作用時,肌肉收縮閾與痛閾有明顯的分離現象,即在此頻率內,使肌肉發生強烈收縮而不引起疼痛。

5.由低頻調製的中頻電流的生理學特點 幅度恆定的中頻電流雖有上述優點,但它由於幅度無變化易為人體所適應,目前臨床上已用低頻(0~150Hz)電流調製中頻電流,使中頻電流的幅度隨低頻電流的頻率發生變化。因此,這種電流兼有低、中頻電流的特點,且由於其波形、波幅、頻率、調幅度的不斷變化,人體不易適應。目前應用於臨床的這類電流有干擾電流和調製中頻電流,經過整流的脈衝中頻電又可進行藥物離子導入治療。

等幅中頻電流與由低頻調製的中頻電流由於調製電流的頻率不同而有不同的生理效應

對運動神經和肌肉

1~10Hz 可引起肌肉單收縮

25~50Hz 可引起肌肉強直收縮

100Hz 可引起肌肉收縮減弱或消失

感覺神經

50Hz 震顫感明顯

100Hz 止痛

血管

1~20Hz 提高血管張力

50~100Hz 擴張血管

植物神經

4~10Hz 興奮交感神經

20~40Hz 興奮迷走神經

100~150Hz 抑制交感神經

三、生理作用和治療作用

(一)鎮痛作用 中頻電療作用的局部,皮膚痛閾明顯增高,臨床上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尤其是低頻調製的中頻電作用最明顯。其鎮痛作用即時止痛及後續止痛作用。

1.即時止痛(直接止痛)作用,即時止痛的機制有以下幾種假說。

(1)掩蓋效應 中頻電流引起明顯震顫感,其衝動闖入痛衝動傳入道路的任一環節,可以阻斷或掩蓋痛刺激的傳導,而達到止痛或減弱疼痛的目的。

(2)閘門控制假說。

SG-脊髓后角膠質細胞, T-脊髓後索向中樞投射的細胞,-抑制,+興奮。

a.認為周圍感覺神經中的粗纖維傳入非痛性衝動,細纖維傳入痛性衝動,兩種纖維進入脊髓后角後,一方面通過突過觸向中樞投射,另方面二者對后角中的膠質細胞(SG)又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b.粗纖維興奮的結果 興奮SG,抑制了傳入道路,結果,細纖維傳導的痛衝動傳入受阻。

c.細纖維興奮的結果 抑制SG,開放了傳入道路,結果細纖維的傳入增加,出現痛衝動。

d.由於中頻電流引起明顯振顫感和肌肉顫動感,是對粗纖維的一種興奮刺激,粗纖維興奮引起「閘門」的關閉,阻止了細纖維的傳入,從而發生鎮痛作用。

(3)皮層干擾假說 電刺激衝動與痛衝動同時傳入皮層感覺區,在中樞發生干擾,從而減弱或掩蓋了疼痛感覺。

(4)即時止痛作用的體液機制,目前多用內源性嗎啡多肽理論解釋,內源性嗎啡樣多(簡稱OLS)是從腦、垂體、腸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多肽,具有嗎啡樣活性,是體內起鎮痛作用的一種自然神經遞質,與鎮痛有關的主要有腦啡肽(即時止痛達3-4分鐘)和內啡肽(鎮痛持續3-4小時)。中頻電流刺激可激活腦內的內源性嗎啡樣多肽能神經原,引起OLS釋放,達到鎮痛效果。這些物質鎮痛效果較嗎啡強3-4倍,又無嗎啡之付作用。

2.後續止痛(間接止痛)作用,目前認為中頻電流治療後的止痛作用主要與這種電流作用後,改變了局部的血液循環,使組織間、神經纖維水腫減輕,組織內張力下降,使因缺血所致的肌肉痙攣緩解,缺氧狀態改善,促進鉀離子、激肽、胺類等病理致痛化學物質清除,以達到間接止痛效果。

(二)促進血液循環 中頻電流,特別是50~100Hz的低頻調製中頻電流,有明顯的促進局部血液淋巴循環的作用,可使皮膚溫度上升,小動脈毛細血管擴張,開放的毛細血管數目增多等。其作用機理:

1.軸突反射 中頻電流刺激皮膚感受器,衝動一方面傳入神經元,一方面經同一軸突的另一分支逆行到小動脈壁,引起局部血管擴張

2.血管活性物質的作用 中頻電流刺激感覺神經,使神經釋出小量的「P」物質和乙醯膽鹼等血管活性物質,引起血管擴張反應。

3.肌肉活動代射產物的作用 肌肉收縮的代射物產物如乳酸、ADP、ATP等均有明顯的血管擴張作用。

4.對植物神經的作用 中頻電流促進局部血循環作用可能與抑制交感神經有關。

(三)鍛煉骨骼肌 低頻調製的中頻電流與低頻電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縮,因此常用於鍛煉骨骼肌,且較低頻電流為優越:

1.對皮膚感覺神經末梢的刺激小,又無電解作用,較有利於長期治療。

2.人體對此電流耐受好,電流進入深度大,特別對深部病變效果好。

(四)軟化疤痕和松解粘連的作用:等幅中頻電流(音頻電)有軟化疤痕和松解粘連的作用,臨床上廣為應用,其作用機制尚研究不夠。

關於「中頻電療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