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按摩學/膝關節脫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傷科按摩學》 >> 關節脫位各論 >> 下肢關節脫位 >> 膝關節脫位
中醫傷科按摩學

中醫傷科按摩學目錄

膝關節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組成。關節周圍和關節內有堅強的韌帶肌肉保護,故結構比較穩定,一般不易發生脫位,只有在受到強大外力時才會發生。

【病因病理

膝關節脫位,多因強大暴力作用於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所致。由於作用力不同,脛骨上端向前、向後或向側方移位,其中以向前及向內側移位者較多見。完全脫位時,不但關節囊發生破裂,關節內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亦可發生撕裂,有的可合併脛骨結節撕脫性骨折半月板破裂,國窩部的神經血管也可能受擠壓或撕裂,膝關節內可有明顯的積液

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後膝關節劇烈疼痛、腫脹明顯、功能喪失,多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然而,脛骨平台與股骨髁之間不易發生交鎖,脫位後常可自行複位而沒有畸形。膝關節脫位,多合併嚴重的筋肉組織損傷,關節腔內及其周圍積血較多。合併十字韌帶斷裂時,抽屜試驗陽性;合併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斷裂時,側向運動試驗陽性。同時還應注意有無並發血管、神經損傷

X線檢查,有助於本病之診斷。

【手法治療】

牽引提壓複位法 病人取仰臥位,助手甲用雙手固定傷肢大腿下段,助手乙手握傷肢踝部及小腿,保持膝關節半屈、伸位作對抗牽引。術者立於傷側,用雙手按脫位的相反方向提拉、按壓股骨下端與脛骨上端,如有複位感,畸形消失,即表明已複位。複位後,緩慢的伸、屈膝關節數次,再在屈膝位內收、外展活動小腿,以順正移位的半月板及捲縮的關節囊。然後,用注射器抽盡關節內的積液或積血。

【注意事項】

1.複位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國窩部的神經、血管、嚴禁暴力牽拉。

2.固定 無血運障礙者,可採用夾板固定膝關節於一百五十度到一百六十五度位6到8周。有血運障礙徵象者,應採用小重量牽引,暴露傷肢以便觀察,直至血運穩定才可改用夾板固定。傷後6到8小時血運情況仍無改善者,應及時轉外科進行血管探查,並作相應的處理。

3.藥物治療 早期宜加強活血祛瘀舒筋活絡,以促進關節內積液的吸收,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中期與後期的治療與其它部位關節脫位相同。

4.功能鍛煉 在固定期間,要囑病人充分的作股四頭肌髖關節和髁關節的主動活動。6周後,在保持固定姿勢下作扶拐不負重的步行鍛煉。解除固定後,練習膝關節的屈曲及伸直活動;待股四脫肌肌力恢復,在膝關節屈伸活動較穩定的情況下,才能傷肢重行走。若膝關節不穩定,過早負重行走,則滑膜挹被損傷,並可發生創傷關節炎。其治療方法,是加強股四頭肌的功能活動,並裝備護膝或支架護傷肢。

參看

32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 | 跖趾關節脫位 32
關於「中醫傷科按摩學/膝關節脫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