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韌帶損傷
A+醫學百科 >> 三角韌帶損傷 |
三角韌帶損傷: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目錄 |
三角韌帶損傷的原因
本病多由於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衝撞、打擊致傷,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斷,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易造成開放性骨折。有時皮膚雖未破,但挫傷嚴重,血循不良而發生繼發性壞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三角韌帶損傷的診斷
一、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併發症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二、診斷: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折合並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扎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症候群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
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三角韌帶損傷的鑒別診斷
韌帶斷裂:生活中,普通人的韌帶損傷常見於踝關節、膝關節、掌關節、指關節。韌帶斷裂一般是因為在活動中,做出超出關節活動範圍的動作,導致相關韌帶被動牽拉而引起撕裂或完全斷裂。韌帶斷裂往往伴有扭傷和骨折。韌帶損傷後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傷後應馬上採取制動、局部降溫以延緩和減輕腫脹和出血,同時鎮痛,然後及時到醫院就診。
韌帶拉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損傷。
一、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併發症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二、診斷: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折合並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扎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症候群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
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三角韌帶損傷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預防直接或間接暴力可減少發病率。若發生骨折,應針對不同骨折部位積極預防不同的併發症,防止缺血,壞疽,影響功能。
患者骨折後,為了能儘快恢復小腿的負重功能,必須對骨折斷靖的成角畸形與旋轉移位及肢體縮短應予完全糾正,從而避免影響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固定後,即刻指導其作踝關節的背屈活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鍛煉。穩定型骨折固定2星期後,在醫生指導下作抬腿及屈曲膝關節活動,3星期後,在夾板繼續固定下,可以離床雙拐不負重步行。後期可作搓揉舒筋及蹬車活動。
參看
關於「三角韌帶損傷」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