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風
A+醫學百科 >> 鵝掌風 |
鵝掌風(goose-skined palm),發生於手掌面的癬菌感染性皮膚病。因手掌粗糙開裂如鵝掌,故名。氣候溫和潮濕的地區最為多見。多因患者有腳氣,用手摳腳傳染而成。其特點為患手皮下有小水皰,乾燥後形成點狀的白色鱗屑,中心表皮脫落,留有環狀損害;日久皮膚肥厚、粗糙。多在夏季發生水皰,瘙癢加劇,冬季皮膚乾燥,可發生裂口,引起疼痛。病程緩慢,常多年不愈。相當於西醫的手癬。
鵝掌風之名首見於明代《外科啟玄》。明代《外科正宗》中詳細論述了鵝掌風的病因、症状特點。清代《醫宗金鑒》中稱為掌心風。
鵝掌風初由外感濕熱之毒蘊積皮膚,或相互接觸使毒邪感染而成;亦可由腳濕氣傳染而得。病久濕熱化燥傷陰,氣血不能滋潤皮膚,以致肥厚、乾燥、皸裂。初起為皮下小水皰,散在或簇集在一起,不久皰壁破裂、白皮脫落,中心痊癒,四周繼續起皰疹,伴有輕度的潮紅和瘙癢。初起部位多在指端的腹側或手掌,逐漸蔓延,指端損害可侵及甲板,形成灰指甲;損害延及手背和腕部,邊界清楚,中心有自愈傾向的斑片,是體癬型的損害。部分患者初發在手指間,多為潮紅的斑片,邊界清楚、糜爛濕潤、時有流滋;四周有白皮翹起;重者指部腫脹,容易因搔抓感染化膿引起紅絲疔和附近淋巴結的腫脹疼痛。若不徹底治療而反覆發作,可數年不愈。自覺瘙癢,秋冬季節皮膚肥厚、乾燥、皸裂、疼痛,手掌、手指失去彈性以致屈伸不利。大多數先在一側發病,以後再傳染到對側而呈對稱性,也有少數長時間僅一手發病。
治療以外治為主:①潮紅濕潤者,用雄黃膏或皮脂膏外塗,每日兩次;②水皰為主者,用Ⅰ號癬藥水或Ⅱ號癬藥水或復方土槿皮酊外搽,每日2~3次,或在大暑期間用鵝掌風浸泡方浸泡;③粗糙皸裂者,用風油膏外塗,再加電吹風熱烘15分鐘,每日一次;④用白礬、皂礬各120克,兒茶15克,側柏葉250克煎湯熏洗,每日一次。
關於「鵝掌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