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性多汗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髓性多汗症(medullary hyperhidrosis)由於傳出刺激常涉及味覺感受器,故髓性多汗症又稱味覺性出汗(gustatory sweating),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髓性多汗症兩種類型。

目錄

髓性多汗症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髓性多汗症(medullary hyperhidrosis)是由於傳出刺激常涉及味覺感受器,而引起局限性出汗。

(二)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很清楚。正常傳出刺激常涉及味覺感受器。髓核傳入和傳出弧有一定變異,從而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

髓性多汗症的症状

1.生理髓性多汗症(physiologic medullary nyperhidrosis) 許多人在食入辛辣和香味食物及飲料後發生局限性出汗,以面部多見,特別是上唇和頰部單側或雙側,以及頭皮和膝部,一般在數分鐘內出現,出現部位常伴有血管擴張,好發於年輕人,炎熱氣候多發,有家族遺傳傾向。

2.病理性髓性多汗症(pathologic medullary hyperhidrosis) 常累及一側的耳前或耳下區域,程度不等,有3種臨床類型:①腮腺局部創傷疾病所致;②中樞神經疾病所致:如脊髓空洞症腦炎;③胸交感神經干損傷所致。髓核在3種類型中均起作用,但傳入和傳出弧有一定變異,從而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

(1)耳顳症候群(auriculotemporal syndrome):亦稱Krey症候群(Krey』s syndrome)在腮腺或耳前區手術、創傷和囊腫等病變損傷耳顳神經之後1個月~5年內出現,飲食、咀嚼刺激唾液分泌時,耳顳神經分布區發生局限性疼痛,血管擴張和出汗。其原因為耳大神經和腮腺同時受累,受損腮腺內再生的副交感纖維移行至神經遠端,支配耳下區域的汗腺鼓室叢(tympanic plexus)手術破壞,可消除本病患者的味覺性出汗。

(2)鼓索症候群(chorda tympanic syndrome):由於下頜下腺附近的周圍自主神經纖維損傷後,臨床表現類似於耳顳症候群,發生部位在頦和下頜緣。

(3)鱷淚症候群(crocodile tear syndrome):是一種類似於味覺性多汗症的病變,常在面神經損傷後發生,不同之處在於患者出現味覺性流淚;起源於調節流淚和流涎的周圍自主神經通路的誤導或短路。

(4)脊髓空洞症或腦炎所致的味覺出汗:可能由於迷走和舌咽神經的刺激,使控制出汗和流涎的髓核破壞所致;臨床表現差異較大,有較廣泛的出汗反應。

(5)胸交感神經干損傷後髓核多汗症:可見於交感神經切除、肺癌脊椎骨瘤、鎖骨下動脈瘤甲狀腺切除的患者。由於上縱隔內的交感鏈與迷走神經鄰近,在交感神經干損傷後,迷走神經發出膽鹼能性纖維至鄰近的交感神經干節前纖維,患者常在進食或吞咽後出現面、頸、軀幹和上肢的出汗反應。

根據臨床表現的特徵性即可診斷。

髓性多汗症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只有少數人需要治療。3%~5%東莨菪鹼霜和20%氯化鋁無水乙醇溶液外用,耳顳神經周圍乙醇注射可使症状消失數月,鼓室神經(舌咽神經分支)切斷和筋膜間置術可獲持久療效。

(二)預後

參看

關於「髓性多汗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