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環境的要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預防醫學》 >> 人類和環境的關係 >> 環境的要素
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目錄

環境,涉及生活環境、生產環境和社會環境,其共同的要素可概括為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和社會心理的因素。

目錄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生物圈(biosphere)中的生命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共同構成生物與環境的綜合體,即生態系統(ecosystem)。人類依靠生物構成穩定的食物鏈(food chain),從而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素;利用生物製成藥物防治疾病;綠化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斷繁衍過程中為人類造福的同時,有的生物會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帶來一定威脅,如致病性生物可成為包括烈性傳染病的媒介;食物鏈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質等生物因子;空氣中存在致敏花粉、生產過程中的生物性粉塵(動物羽、毛等)。

由於人類通過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對環境中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規律已有所了解,並有了豐富的預防和控制經驗,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嚴重性已有下降。

二、化學因素(chemical factor)

人類生存的環境中有天然的無機化學物質、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以及動植物體內、微生物內的化學組分。天然存在的無機化學物質是構成機體的主要物質,有些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少,但不可缺少,稱為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很多化學元素在正常接觸和使用情況下對機體無害,過量或低劑量長時期接觸時會產生有害作用(稱為毒物)。環境中常見的化學因素包括金屬和類金屬等無機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有機溶劑等;生產過程中的原料中間體或廢棄物(廢水、廢氣、廢渣);農藥;食品添加劑及以粉塵形態出現的無機和有機物質。化學物質在創造人類高度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低估的損害。

三、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環境中接觸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氣溫、氣濕、氣壓、聲波、振動、輻射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等。在自然狀態下物理因素一般對人體無害,有些還是人體生理活動必需的外界條件,只有通過一定強度和(或)接觸時間過長時,才會對機體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統功能產生危害。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發展,人們從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中接觸有害物理因素的機會愈來愈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應予足夠的重視。

四、社會-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factor)

人類健康和疾病是一種社會現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社會因素一般包括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社會經濟水平,它影響人們的收入和開支、營養狀況、居住條件、接受科學知識和受教育的機會等,社會因素還包括人們的年齡、性別、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職業和婚姻狀況等。

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導致人們在社會行為方面乃至身體、器官功能狀態產生變化的因素。心理因素著重於個體和內在情緒(興奮、抑制、焦慮憂鬱、恐懼、憤怒、悲傷等心理緊張)及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態度和觀念。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動常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軀體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因而常稱為社會-心理因素。

心理緊張本是人適應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但如果強度過大、時間過久都會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繼而引致神經活動的功能失調,甚至導致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的發生,嚴重者還可能造成各種精神性疾病。因此,應該著重強調個體心理狀態須儘快地去適應社會環境的改變,使個體和不斷變動著的社會環境調整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使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動都不致使人長時間地停留在心理失衡和(或)神經活動功能失調,以預防軀體疾病的發生。

32 人類和環境的關係 | 環境的衛生學特徵 32
關於「預防醫學/環境的要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