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充質幹細胞
A+醫學百科 >> 間充質幹細胞 |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屬於成體幹細胞。來源於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和外胚層。MSC最初在1968年由Friedenstein骨髓中發現,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潛能、造血支持和促進幹細胞植入、免疫調控和自我複製等特點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間充質幹細胞在體內或體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肝、心肌、內皮等多種組織細胞,連續傳代培養和冷凍保存後仍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作為理想的種子細胞用於衰老和病變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傷修復。
目錄 |
特性
研究表明MSCs對臨床疾病具有治療作用,包括心肌梗死、糖尿病、敗血症、肝臟衰竭、急性腎衰。在臨床前期研究中,MSCs在減弱內毒素、活病毒、博萊黴素及高氧等所導致的肺損傷有治療效果。1968年Friedenstein及同伴首次發現MSCs具有黏附性,無性繁殖,表現為成纖維細胞外形。1987年Friedenstein等首先證實了MSCs的多向分化潛能,在適宜的條件下MSCs能分化為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肌肉細胞等,而且經過20~30次分裂後這種分化特性也不會消失。1999年Pittenger也充分證實了MSCs的多向分化潛能。2006年,國際細胞治療協會從以下3條標準定義MSCs: (1)MSCs在標準組織培養基上有塑料黏附性;
(2)MSCs一定表達某種細胞表面標記物如CDl05,CD90,CD73.fIl是肯定不表達包括CIM5,CD34,CDl4或CDllb的標記物;
(3)MSCs在體外環境能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及胚細胞系。
優點
充質幹細胞(MSCs)是屬於中胚層的一類多能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和器官間質中,以骨髓組織中含量最為豐富,由於骨髓是其主要來源,因此統稱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具有以下優點:
- MSCs是一種成體幹細胞,具有高度的擴增能力,體外多次傳代後基因穩定性良好;
- 多分化潛能,具有潛在的修復各種組織器官的能力;
- 能通過多種途徑輸入體內,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應;
- 取材方便,容易分離培養,同時不涉及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等。
臨床應用
鑒於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能支持造血和促進造血幹細胞植入、調節免疫以及分離培養操作簡便等特點,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間充質幹細胞及其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臨床研究已經在許多國家開展。作為種子細胞, 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機體無法自然修復的組織細胞和器官損傷的多種難治性疾病;作為免疫調節細胞,治療免疫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MSCs的研究取了較大的進展,但仍面臨一些問題。
最初的臨床研究是1995年由Lazarus等人進行的,他們收集緩解期血液腫瘤患者的自體MSC,在體外擴增培養4-7周,然後再靜脈注射入患者體內,患者被分為3組,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MSC,注射後沒有觀察到毒副作用,提示MSC用於移植治療安全可靠。隨後自體MSC的臨床報導逐漸增多,病種涉及放療及化療後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心臟系統疾病等,在這些報導中均證明臨床經靜脈輸注安全可靠。
然而自體間充質幹細胞的應用過程中逐漸暴露了不便之處:例如擴增能力個體差異很大;潛在的腫瘤細胞污染風險;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及時適應病情的需要等。這些制約了自體間充質幹細胞的使用。間充質幹細胞給未來的再生醫學帶來了新希望, 對間充質幹細胞更深入的研究和臨床應用必將在不遠的將來造福人類。其中,胎盤和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分化潛力大、增殖能力強、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無道德倫理問題的限制、易於工業化製備等特徵,有可能成為最具臨床應用前景的多能幹細胞。
參看
參考文獻
李嫣;樊毫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急性肺損傷的研究進展.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12
關於「間充質幹細胞」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