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牙齦增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藥物性牙齦增生 drug-induced gingival hyperplasia/enlargement  

目錄

疾病概述

由於長期服用某種藥物而引起的牙齦增生,統稱為常表現藥物性牙齦增生。藥物性牙齦增生為牙齦邊緣和牙齦乳頭增生,從最初的小球狀逐漸融合、增大直到覆蓋部分牙面。  

疾病分類

口腔科  

疾病描述

藥物性牙齦增生是指服用某些藥物而引起的牙齦纖維增生和體積增大。  

症状體征

苯妥英鈉所致的牙齦增生一般開始於服藥後1-6個月,增生起始於唇頰側或舌齶側齦乳頭邊緣齦,呈小球狀突起於牙齦表面。增生的乳頭繼續增大相連,覆蓋部分牙面,嚴重時波及附著齦。齦乳頭可呈球狀、結節狀或桑椹狀。喪生的牙齦組織質地賢慧,略有彈性,呈淡粉紅色,一般不易出血。局部無自覺症状,無疼痛。嚴重增生的牙齦可影響口唇閉合而致口呼吸菌斑堆積,合併牙齦炎症。藥物性牙齦增生常發生於全口牙齦,但以前牙區較重,增生的牙齦常鈄上前牙區牙擠壓移位。牙齦增生只發生於有牙區,拔牙後,增生的牙齦組織可自行消退。  

疾病病因

長期服用抗癲癇藥妥英鈉,可使原本已有炎症的牙齦發生纖維性增生。服藥者約有40%-50%發生牙齦增生,年輕人多於老年人。環孢菌素和砂苯地平也可引起薌性牙齦增生。服環孢菌素者約有30%-50%發生牙齦纖維性增生。與硝苯地平聯合應用時,牙齦增生的發生率為51%。  

病理生理

機制不詳。  

診斷檢查

根據牙齦實質性增生的特點以及長期服用上述薌史可作診斷同時應仔細詢問全身病史。  

治療方案

停藥或更換其他藥物是最根本的治療,但口才的全身病情往往不允許,因此可在內科醫生的協助下,採取藥物交替使用等方法以減輕副作用。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作潔治術以消除菌斑、牙石。用3%過氧化氫液沖洗齦袋,在袋內放入藥膜或碘製劑,並給以抗菌含漱劑。在全身病情穩定時,可進行手術切除並修整牙齦外形。但術後若不停藥和保持口腔衛生,仍易複發。  

疾病預防

無特殊  

安全提示

藥物引起牙齦增生是較為少見的藥物副作用之一。據臨床報導,可致牙齦增生的藥物主要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氨已烯酸撲癇酮、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維拉帕米環孢素等。患者多為青少年及兒童,老年人則較少見,發生率不等,大多在15%以下。

預防藥物引起牙齦增生的副作用產生,關鍵是在用藥期間加強口腔清潔和保健。首先要每日~3次刷牙,同時注意正確的刷牙方式,所用牙刷的刷毛要柔軟,防止刺激和損傷牙齦組織。其次要定期檢查牙齦,至少3個月自我檢查1次。檢查有無牙齦腫脹、牙袋形成、牙石及牙菌斑等。如果出現這些異常改變就要及時去醫院口腔科進行治療,如行潔牙術、控制牙菌斑和牙齦炎等,有利於改善症状和控制病情進展,必要時還可考慮停用或調整所用藥物。

關於「藥物性牙齦增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