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由Morehead和Keen於1864年首先報告。通常發病與上肢創傷有關。但也有上肢並無創傷史者,這些病人可伴有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腦損傷、精神性疾患等。  

治療措施

包括控制病程進展,積極進行功能鍛煉,避免和減小畸形發生。給抗炎藥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 derivatives)和頸星狀神經節反覆封閉。手指動力性夾板有助於防止發生畸形和恢復手指、手的肌力。使用皮質類固醇,尤其在疾病早期不僅可減輕疼痛而且可控制病情發展改善疾病預後。對情緒不穩、精神憂鬱的患者,要引導身心健康,適當用安定(valium)和利眠寧(librium),避免長期使用麻醉劑和鎮靜劑,請精神科醫師會診協助治療。止痛、功能鍛煉和頸星狀神經節封閉(0.5%~1% sylocain)均有助於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的恢復。血管擴張藥也可採用。  

病因

病因不清,有人認為本病由於植物神經系統障礙導致血管舒縮機制改變引起;另有人提出在一些疾病狀態下引起肢體血液循環改變,致使手和肩的組織產生水腫而發病。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包括肩和手兩部分。其病程又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3~6個月。病人在上肢受傷或疾病之後,肩發生燒灼性不適感,繼之手和手指出現腫脹、疼痛。有時,僅有手的症状而肩並無改變。上肢多呈下垂位,隨病情發展肩運動範圍漸減小、屈指受限疼痛、手及手指被動運動疼痛。手和腕骨骨質疏鬆。第二階段持續時間3~6個月。肩關節無痛性固定,手和手指腫脹減輕,指痛加劇,手指運動進一步受限。手和手指皮膚變光滑,顯示神經營養不良。掌筋膜可攣縮增厚,很像Dupuytren's攣縮。本病的特點是沿神經分布和損傷區域的劇烈壓痛。病人手腫脹、感覺障礙、上肢燒灼感、僵硬、出汗、寒涼或發熱。第三階段為病程一年以後階段。病人上肢功能喪失,肩、手強硬畸形。皮膚萎縮攣薄。肩、手無疼痛。手畸形的出現取決於手內在肌的改變、手屈伸肌的改變。本病好發於40~50歲間的女性。

關於「肩-手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