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感知室內熱環境的質量: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的大小分布及流動情況;感知室內空間、傢具、設備等各個界面給人體的刺激程度;振動大小、冷暖成都、質感強度等;感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等,除視覺器官外,主要依靠人體的膚覺觸覺器官,即皮膚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結構之一,具有各式各樣的機能和較高的再生能力。人的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等三個主要的層和皮膚衍生物汗腺毛髮皮脂腺指甲)所組成。

皮膚對人體有防衛功能,皮膚由散熱和保溫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皮膚內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它是人體最大的一個感覺器官,它對人的情緒發展也有重要作用。

fujue

膚覺

cutaneous senses

皮膚受到物理化學刺激所產生的觸覺、溫度覺痛覺等皮膚感覺的總稱。皮膚一般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含有各種感受器,如克勞斯球、羅佛尼小體、巴西尼小體、邁斯納小體等。許多膚覺感受器的功能和機制目前還不很清楚。

人們通常將觸覺、溫覺冷覺和痛覺看作是幾種基本的膚覺。19世紀80年代,M.布利克斯、H.H.唐納爾森和A.戈爾德沙伊德爾分別發現,一定的皮膚點只對一定種類的刺激發生反應,併產生相應的感覺。例如,一些皮膚點只對機械刺激發生反應,併產生觸覺,另一些皮膚點則對溫刺激產生溫覺,或者對冷刺激產生冷覺。M.von弗賴1894年發現,一些皮膚點受到刺激只產生痛覺。根據不同的皮膚點產生不同性質的感覺,同一皮膚點只產生同一性質的感覺而確定有觸、溫、冷、痛等4種基本的膚覺。這些相應的皮膚點稱為觸點、溫點、冷點和痛點。這幾種感覺點在一定部位的皮膚上的數目是不同的,其中以痛點和觸點較多,溫點和冷點較少。並且同一種感覺點的數目在皮膚的不同部位也是不同的。實驗研究還發現,刺激強度的增大可以導致相應的皮膚感覺點數目的增加;局部麻醉可以使膚覺按照觸覺、痛覺、溫覺、冷覺的順序消失,而恢復時的順序則相反。這個結果支持了觸、溫、冷、痛為獨立的膚覺的觀點。但是區分觸、溫、冷、痛4種基本膚覺性質的觀點也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他們認為膚覺的種類很多,性質不同,不是這4種基本膚覺可以解釋的。

討論膚覺機制問題的膚覺理論,當前影響較大的有3種:①特異說。1895年弗賴根據皮膚感覺點的研究結果,假設在皮膚的每個感覺點下面存在著形態不同的終端器官:克勞斯球為冷感受器,羅佛尼小體為熱感受器,邁斯納小體和毛髮感受器為觸感受器,自由神經末梢為痛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分別對特定的刺激產生反應,由此引起各種不同的感覺。這個學說被稱作感受器特異說。但是大量的組織學研究表明,在各種感覺點的皮膚下面並沒有發現相應的感受器。而且特異說在解釋溫度覺和觸覺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只能較好地解釋痛覺。但特異說在臨床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證明,例如,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溫度覺和痛覺雖發生障礙,但觸覺依然存在。這提示不同的膚覺各有特殊的感受器和傳入通路。②模式說。一些學者對特異說提出了批評,認為每平方毫米皮膚里有100多個神經末梢, 它們來自多種神經纖維,而且一個皮膚點又受不同的神經纖維的支配;另一方面,在有毛髮的皮膚中,除毛髮感受器和巴西尼小體外,沒有發現其他有特殊結構的神經終端,而有毛皮膚卻同無毛皮膚一樣,對機械的和溫度的刺激有很高的感受性;角膜只有無髓鞘的自由神經末梢,卻可以產生冷覺,這些事實都是與特異說不相符合的。因此,他們認為,神經衝動的傳遞要經過幾級突觸,在達到大腦時,其衝動的模式經歷空間和時間的變化,已經與外周感受器的模式很不相同。因此,J.P.內夫、D.C.辛克萊、D.R.肯沙洛等提出模式說。這個學說認為,不存在任何膚覺的特殊感受器和神經纖維,膚覺的不同性質是由皮膚感受器受到刺激而產生的空間和時間上複雜的神經衝動模式決定的。這個學說目前還缺乏實驗證據。③折衷說。R.梅爾扎克和R.D.沃爾吸取了特異說和模式說的某些內容並加以綜合,提出了一個折衷的膚覺理論。它區分神經系統的3個不同水平的活動:感受器、突觸前的終端和中樞神經細胞。在感受器水平,它否定弗賴的解剖結構與感覺相對應的觀點,認為沒有什麼「觸覺的」、「溫度的」或「痛」的末梢;另一方面,它也否定模式說的一切皮膚終端沒有特異性的觀點,而認為感受器將一定種類的刺激轉化為特定的衝動模式。同時,外周纖維的突觸前的終端構成一個過濾器,這個過濾器具有選擇上的特異性,可以阻斷神經模式的某些成分,而讓另一些成分通過。最後,中樞神經細胞閾限、時間總合,空間總合等特性決定著神經衝動的特殊模式,這些模式形成不同的膚覺。

關於「膚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