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糖尿病
A+醫學百科 >> 肝性糖尿病 |
肝性糖尿病是肝硬化患者一種常見的併發症。約20%肝硬化患者會並發糖尿病,而只有1%肝炎患者並發糖尿病,所以說肝性糖尿病特指肝硬化,而不包括肝炎等其他肝臟性疾病。臨床表現包括肝硬化及糖尿病的症状,治療也包括肝硬化及糖尿病的治療,以肝病治療更為重要(病因治療)。
目錄 |
發病機制
胰島素抵抗是肝性糖尿病發病的關鍵。其發病機制包括:
- 血液循環中胰島素拮抗物質增加:胰高血糖素由於降解減少、門體分流和其他機制促進胰腺α細胞分泌而增加;肝臟對生長激素降解減少、腺垂體分泌增加而使生長激素濃度升高;血皮質激素濃度由於門體分流和白蛋白降低而增加;血游離脂肪酸增高。
- 胰島素靶細胞缺陷:包括受體缺陷(主要是受體數量減少---由於肝硬化病人的高胰島素血症引起的胰島素受體的降調節的結果)和受體後缺陷,但其作用還存在爭論,目前尚未有一致看法。
簡單地講,由於肝硬化導致很多激素無法正常降解而增多,其中胰島素是降血糖的,而其他激素可升高血糖;又因為肝硬化導致肝細胞膜的胰島素受體受損或數量減少,導致胰島素作用降低;綜合因素致使糖尿病的出現。
臨床特點
肝性糖尿病患者可表現為肝硬化和糖尿病兩種疾病的特點,有時候如果分不清兩種疾病的先後性,則難以診斷為肝性糖尿病。臨床所見,大部分肝性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特點並不明顯。而且肝性糖尿病多見於肝功能失代償病人(肝功能尚好的病人少見有肝性糖尿病),正因為如此,本病有較為明顯的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兩大症候群表現,比如乏力、面色黝黑、食欲不振、蜘蛛痣、肝掌、脾大、腹水和食管靜脈曲張等,而高血糖症状(多飲、多尿、體重減輕)少見,且不十分明顯。
輔助檢查
涉及肝硬化及糖尿病的檢查都應該做,具體可參看肝硬化及糖尿病等相關詞條。
治療
包括肝硬化本身及糖尿病的治療,但以肝病治療為主,因為這是病因治療。肝硬化控制好,則糖尿病輕重程度也會緩解。但由於這兩種疾病存在著眾多的治療矛盾,所以應根據病情隨時調整治療措施。除了休息、飲食、保肝外,如為B肝肝硬化,則還需B肝抗病毒治療,降糖治療適合選擇噻唑二烷酮類和胰島素。噻嗪類利尿劑是治療腹水常用的藥物,但它會抑制胰島素的釋放,因此,肝性糖尿病病人不宜使用(所以明確是否本病較為重要)。肝移植對肝性糖尿病病人的作用取決於病人胰島β細胞的功能狀況。由於肝硬化患者的一般情況較差,所以對於肝性糖尿病患者一般不進行飲食控制,低熱量飲食可能會增加死亡率。而且患者常伴有低蛋白營養不良,所以應該吃有足夠熱量的平衡膳食,較晚進食可以防止夜間低血糖,改善營養狀態。
參看
參考文獻
- 《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陸再英、鍾南山主編
- 肝性糖尿病臨床特點淺析.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07年2月第17卷第4期
關於「肝性糖尿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