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胃腸的內分泌細胞
醫學電子書 >> 《組織學》 >> 消化管 >> 胃腸的內分泌細胞 |
組織學 |
|
|
在胃、小腸與大腸的上皮與腺體中散在著種類繁多的內分泌細胞,其中尤以胃幽門部和十二指腸上段為多。由於胃腸道粘膜的面積巨大,這些細胞的總量超過其它內分泌腺腺細胞的總和。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胃腸是體內最大、最複雜的內分泌器官。它們分泌的多種激素統稱胃腸激素(gut hormone),一方面協調胃腸道自身的運動和分泌功能,也參與調節其它器官的活動。
圖12-23 小鼠腸腺內的APUD細胞 ×13200
↑基膜 (上海醫科大學電鏡室供圖)
胃腸內分泌細胞大多單個地夾於其它上皮細胞之間,呈不甚規則的圓錐形。基底部附於基膜,並有基底側突與鄰近細胞相接觸。胞質中含一些粗面內質網與高爾基複合體。細胞最顯著的形態特點是底部胞質中含大量分泌顆粒,故又稱基底顆粒細胞(basal granular cell)(圖12-23)。分泌顆粒的大小、形狀與電子密度依細胞類型而異。絕大部分細胞具有面向管腔的游離面,稱開放型,游離面上有微絨毛伸出。此型細胞對管腔食物的刺激和pH變化等化學信息有較強的感受性,從而引起其內分泌活動的變化。少數細胞的頂部被相鄰細胞覆蓋而未露出腔面,稱封閉型,主要受胃腸運動的機械刺激或其它激素的調節而改變其內分泌狀態(圖12-24)。分泌顆粒中含肽和(或)胺類激素,大多在細胞基底面釋入固有層中的毛細血管,經血循環運送並作用於靶細胞;少數激素被釋放後可直接作用於鄰近細胞,以旁分泌方式調節靶細胞的生理功能。在HE染色切片上,胃腸內分泌細胞不易辯認;用鉻或銀鹽浸染,少數種類的細胞可因其分泌顆粒具嗜鉻性、嗜銀性或親銀性而被顯示。目前主要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來顯示這些細胞。
圖12-24 消化管內分泌細胞模式圖
示開放型(O)與封閉型(C)內分泌細胞
表12-1 胃腸內分泌細胞
細胞名稱 | 分 布 部 位 | 分 泌 物 | |
胃 | 腸 | ||
D | 胃底、幽門 | 空腸、迴腸、結腸 | 生長抑素(somatostatin) |
D1 | 胃底、幽門 | 空腸、迴腸、結腸 | 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 |
EC | 胃底、幽門 | 空腸、迴腸、結腸 | 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質(substance P) |
ECL | 胃底 | 組胺(histamine) | |
G | 幽門 | 十二指腸 | 胃泌素(gastrin) |
I | 十二指腸、空腸 | 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cholecystokinin-pancreozymin,CCK-PZ) | |
K | 空腸、迴腸 | 抑胃多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 | |
L | 空腸、迴腸、結腸 | 腸高血糖素(enteroglucagon) | |
M0 | 空腸、迴腸 | 胃腸動素(motilin) | |
N | 迴腸 | 神經降壓素(neurotensin) | |
P | 胃底、幽門 | 空腸 | 蛙皮素(bombesin) |
PP | 胃底、幽門 | 結腸 | 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 |
S | 十二指腸、空腸 | 促胰液素(secretin) |
目前已知 余種胃腸內分泌細胞(表12-1),其中研究得比較清楚的有:①EC細胞,數量最多,分布廣泛,在胃與空腸尤其豐富。分泌的5-羥色胺可刺激平滑肌收縮,與腸的運動有關,,尚可抑制胃酸分泌,擴張血管。②ECL細胞,僅分布於胃底腺,釋放的組胺主要作用於鄰近的壁細胞,刺激鹽酸分泌。③G細胞,主要分布於胃幽門部,分泌的胃泌素對壁細胞的泌酸功能有強烈的刺激作用。④I細胞,多見於十二指腸和空腸,產生的激素兼有促進胰外分泌部的胰酶分泌和膽囊收縮的作用,故稱為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⑤S細胞,亦主要分布於十二指腸和空腸,產生的促胰液素可刺激胰導管上皮細胞分泌水和碳酸氫鹽,導致胰液分泌量劇增,此外還能與G細胞相拮抗,抑制胃泌素的釋放和胃酸的分泌
消化管的淋巴組織及其免疫功能 | 消化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
關於「組織學/胃腸的內分泌細胞」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