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毛細血管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組織學》 >> 循環系統 >> 毛細血管
組織學

組織學目錄

毛細血管(capillary)是管徑最細,分布最廣的血管。它們分支並互相吻合成網(圖8-8)。各器官和組織內毛細血管網的疏密程度差別很大,代謝旺盛的組織和器官如骨骼肌心肌、肺、腎和許多腺體,毛細血管網很密;代高血壓較低的組織如骨、肌腱韌帶等,毛細血管網則較稀疏。

人胃粘膜血管鑄型掃描電鏡像示毛細血管網


圖8-8 人胃粘膜血管鑄型掃描電鏡像示毛細血管網

(一)毛細血管的結構

毛細血管管徑一般為6~8μm,血竇較大,直徑右達40μm。毛細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層內皮細胞基膜組成。細的毛細血管橫切面由一個內皮細胞圍成,較粗的毛細血管由2~3個內皮細胞圍成。內皮細胞基膜外有少許結締組織。在內皮細胞與基膜之間散在有一種扁而有突起的細胞,細胞突起緊貼在內皮細胞基底面,稱為周細胞(pericyte)(圖8-9,8-10)。周細胞的功能尚不清楚,有人認為它們主要起機械性支持作用;也有人認為它們是未分化的細胞,在血管生長或再生時可分化為平滑肌纖維和成纖維細胞

毛細血管 掃描電鏡像示周細胞


圖8-9 毛細血管 掃描電鏡像示周細胞

P 周細胞胞體 1、2周細胞突起

毛細血管電鏡像


圖8-10 毛細血管電鏡像

左圖 連續毛細血管,中圖 有孔毛細血管,右圖毛細血管掃描電鏡像示內皮

E 內皮細胞,P周細胞,↑內皮細胞孔

(二)毛細血管的分類

光鏡下觀察,各種組織和器官中的毛細血管結構相似,但在電鏡下,根據內皮細胞等的結構特點,可以將毛細血管分為三型。

1.連續毛細血管 連續毛細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的特點為內皮細胞相互連續,細胞間有緊密連接等連接結構,基膜完整,細胞質中有許多吞飲小泡。連續毛細血管分布於結締組織、肌組織、肺和中樞神經系統等處。肺和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甚薄,含吞飲小泡較少(圖8-10)。

2.有孔毛細血管 有孔毛細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的特點是,內皮細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許多貫穿細胞的孔,孔的直徑一般為60~80nm(圖8-10)。許多器官的毛細血管的孔有隔膜封閉,隔膜厚4~6nm,較一般的細胞膜薄。內皮細胞基底面有連續的基板。此型血管主要存在於胃腸粘膜、某些內分泌腺腎血管球等處。腎血管球的內皮細胞的孔沒有隔膜。

3.血竇 血竇(sinusoid)或稱竇狀毛細血管(sinusoid capillary),管腔較大,形狀不規則,主要分布於肝、脾、骨髓和一些內分泌腺中。血竇內皮細胞之間常有較大的間隙,故又稱不連續毛細血管(discontinuous capillary)。不同器官內的血竇結構常有較大差別,某些內分泌腺的血竇,內皮細胞有孔,有連續的基板;有些器官如肝的血竇,內皮細胞有孔,細胞間隙較寬,基板不連續或不存在。脾血竇又不同於一般血竇,其內皮細胞呈桿狀,細胞間的間隙也較大。

(三)毛細血管與物質交換

毛細管血液與周圍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人體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很大,體重60kg的人,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可達6000m2。毛細血管管壁很薄,並與周圍的細胞相距很近,這些特點是進行物質交換的有利條件。

物質透過毛細血管壁的能力稱毛細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毛細血管結構與通透性關係的研究表明,內皮細胞的孔能透過液體和大分子物質,吞飲小泡能輸送液體,細胞間隙則因間隙寬度和細胞連接緊密程度的差別,其通透性有所不同。基板能透過較小的分子,但能阻擋一些大分子物質。另外一些物質,如O2、CO2和脂溶性物質等,可直接透過內皮細胞的胞膜胞質

參看

32 動脈 | 靜脈 32
關於「組織學/毛細血管」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