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風濕病基本病變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心血管疾病 >> 風濕病 >> 風濕病基本病變 |
病理學 |
|
|
風濕熱時,病變可累及全身結締組織,特別是心臟各層均可被累及;小動脈亦往往被侵犯。病變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期:
1.變質滲出期 開始是結締組織纖維發生粘液樣變性,可見膠原纖維腫脹(原纖維間水腫,intermicrofibrillary edema),結締組織基質內蛋白多糖 (主要為氨基葡聚糖)增多。HE染色呈嗜鹼性,甲苯胺藍染色呈異染性,即呈紅色。繼而腫脹的膠原纖維斷裂、崩解成無結構的顆粒狀物,與基質中的氨基葡聚糖 混合在一起,加上免疫球蛋白、有時還有纖維蛋白沉積,致使病灶的染色性狀頗似纖維蛋白,因此稱為纖維素樣變性(纖維素樣壞死)。此外,病灶中還有少量漿液 和炎症細胞(淋巴細胞、個別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此期持續約1個月。
2.增生期 亦稱為肉芽腫期(granulomatous phase ),其特點是形成具有疾病特徵性的風濕性肉芽腫,即Aschoff小體(Aschoff body),對本病具有診斷意義。
Aschoff 小體體積頗小,一般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圖8-19),多發生於心肌間質、心內膜下和皮下結締組織;心外膜、關節和血管等處少見。在心肌間質內者多位於小 血管旁,略帶圓形或梭形,其中心部為纖維素樣壞死灶,周圍有各種細胞成分:①Anitschkow細胞:胞漿豐富,嗜鹼性,核大,呈卵圓形、空泡狀。染色 質集中於核的中央,核的橫切面狀似梟眼;縱切面上,染色質狀如毛蟲。②Aschoff巨細胞(Aschoff giant cell):含有1~4個泡狀的核,與Anitschkow細胞相似,胞漿嗜鹼性。以上兩種細胞的來源尚有爭論,但現代標記技術證明其為巨噬細胞源性。③ 小體內還有少量淋巴細胞(主要為T細胞)和個別中性粒細胞。此期經過約2~3個月。
圖8-19 Aschoff小體
主由Anitschkow細胞、Aschoff巨細胞和淋巴細胞等組成,中心部常有纖維素樣壞死物
3.瘢痕期(癒合期) 細胞成分減少,出現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纖維,並變為纖維細胞。整個小體變為梭形小瘢痕。此期經過約2~3個月。
本病病變的自然經過為4~6個月,但常反覆發作,因此,新舊病變常同時並存。
風濕病病因和發病機制 | 風濕病各器官的病變 |
關於「病理學/風濕病基本病變」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