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乳腺結構不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 乳腺疾病 >> 乳腺結構不良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乳腺結構不良(mammary dysplasia)又稱乳腺纖維囊性病(fibrocystic disease of breast)或乳腺病(mastopathy)等,是婦女最常見的乳腺疾病,可發生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35~40歲為其發病年齡高峰。其病因一般認為是由於卵巢內分泌失調使性激素不平衡,主要是黃體酮減少而雌激素分泌過多,刺激乳腺組織過多增生所致。依其增生變化的形式,可分以下3種類型:

(一)乳腺組織增生

為本病早期病變,多見於30~40歲婦女,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為特徵,伴有與月經周期有關的乳腺腫脹,單側或雙側乳腺可觸及彌散的顆粒狀腫塊。

【病變】

肉眼上一般無明顯變化,乳腺組織切面有時可見散在小顆粒,偶見小囊。鏡檢可見乳腺小葉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末梢導管呈芽狀增生,腺泡增多。管腔呈輕度擴張或有小囊腔形成,上皮細胞正常或增生為兩層以上,有的可出現分泌現象。小葉間質纖維組織增生。這些病變通常在1~3年內可自行消失,部分病例可複發或發展為腺病

(二)乳腺腺病

乳腺腺病(adenosis)以小葉腺泡、末梢導管和結締組織增生為特徵,小葉結構基本保存。依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組織學變化,大致可分為3型:①小葉增生型,主要表現為小葉的數目及小葉內腺泡數目略增多,因而小葉增大。上皮細胞沒有明顯改變或可呈雙層、多層,小葉內導管可稍擴張。小葉內及其周圍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浸潤。小葉間結締組織不增多或輕度增多。②纖維腺病型,一般由小葉增生型發展而來。主要特點是小葉內除末梢導管和腺泡增生外,間質結締組織也有較明顯增生(圖13-24)。早期由於腺泡繼續增生而使小葉增大;後期由於小葉內結締組織明顯增多,致使腺泡分散、變形,甚至萎縮。有的區域增生的肌上皮細胞沒有基底膜,而是直接與膠原纖維接觸,這可能說明肌上皮細胞有產生膠原纖維的可能,這時稱之為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硬化性腺病有時與乳腺硬癌不易鑒別,但前者可見小葉輪廓、細胞無異型性、核分裂像罕見,是與乳腺癌的主要鑒別點。③小葉纖維化型,是腺病的晚期表現,一般為纖維腺病繼續發展的結果。主要特點為小葉內間質纖維化和腺泡萎縮。小葉的輪廓有時存在,但也可消失,僅殘存一些萎縮的導管。有時也可看到末梢導管擴張。

纖維腺病


圖13-24 纖維腺病

末梢導管、腺泡和間質均呈明顯增生,部分腺泡及導管擴張,間質內有一些淋巴細胞浸潤

(三)囊腫

乳腺囊腫病(cystic disease)以小葉末梢導管和腺泡高度擴張成囊為特徵。囊腔大小不等,多少不一,往往在肉眼上即可見到多人散在分布的小囊腔,直徑在500~700μm以上者,稱為囊腫病。鏡檢,囊內襯立方或柱狀上皮及肌上皮細胞,在早期尚可見兩層細胞結構,以後,部分或全部呈萎縮狀態;有時在上皮萎縮消失處可見潰瘍肉芽組織形成;有的囊腫上皮則可增生,上皮細胞呈柱狀,體積增大,有時增生的上皮構成篩狀;或呈多發性乳頭狀瘤樣增生,當若干擴張的導管和囊腫內均有乳頭狀增生時,則稱為乳頭狀瘤病。此外,往往可見上皮呈大汗腺化生,細胞體積大、胞漿豐富、嗜酸性,PAS反應陽性。這種大汗腺化生往往是良性的標誌,不要誤診為癌。

現在一般認為腺病與癌的關係不大,囊腫病伴有增生性病變時,癌變的機會較多,屬於癌前病變

32 乳腺疾病 | 乳腺癌 32
關於「病理學/乳腺結構不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