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神經性貪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神經性貪食(bulimia nervosa)是一種以反覆發作性暴食及強烈的控制體重的先佔觀念為特徵、導致病人採取極端措施以削弱所吃食物的「發胖」效應的症候群

神經性畏食症神經性貪食症都屬於行為怪異的進食性疾病,雖然兩者的臨床表現及預後不同,但引發疾病的根源和本質相同,均起自於對肥胖恐懼心態。因此有人把這兩種疾病視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這兩種疾病均多發於年輕女性。

早在1959年,美國Stunkard就報導在肥胖和正常體重的人群中,存在暴食、繼之嘔吐、導瀉等現象,並稱之為「狂吃症候群」,後改為「貪食症」。1979年,英國Russell首次提出「bulimia nervosa」這一術語,並逐漸被公眾所接受。目前,該症已有獨立的分類診斷標準,但與anorexia nervosa間的關係仍然存在分歧。

目錄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認為本症是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發病機制

1.生物學因素 雖然已有研究報導該障礙同卵雙生子同病率為22%,異卵雙生子同病率為9%;其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比例高於普通人群,但該障礙與遺傳的關係尚不明確。另有研究報導該障礙患者腦脊液5-HT代謝產物5-HIAA水平低於對照,提示可能由於中樞5-HT不足而導致該障礙。

2.社會心理因素 以瘦為美的社會文化、一些特殊職業的要求、婦女追求完美以適應職業競爭的需要、患者個性中的問題,如:缺乏自信、控制力差等均對該障礙的發生產生一定作用。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症状

患者對食物存在強烈的、不可抗拒的慾望,不可自制地發作性暴食,在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發作的時候,患者往往不能控制和限制自己的飲食,於是發生陣發性暴食。有人報導,貪食症患者在短時間內可以攝入數量驚人的食物,一次發作可攝入48116千焦耳(11500千卡),一天可攝入209200千焦耳(5萬千卡)的能量。進食後,因恐懼肥胖,又採用誘吐、導瀉、禁食、服用利尿藥甲狀腺素等方式以消除暴食引起的發胖的顧慮。患者體重下降不明顯,有時甚至高於正常。但因長期暴食、誘吐、導瀉等,可導致一系列軀體合併症

診斷需具備以下條件:

1.持續存在進食的先佔觀念 對食物有種不可抗拒的慾望;難以克制的發作性暴食,病人在短時間內吃進大量食物。

2.病人試圖以下列一種或多種手段抵消食物的「發胖」作用 自我引吐;濫用瀉藥;間斷禁食;使用某些藥物,如食慾抑制劑甲狀腺素製劑或利尿藥。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貪食症時,他們可能會無視自己的胰島素治療。

3.精神病理包括對肥胖的病態恐懼 病人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體重限度,它遠低於病前適宜的或醫師認可的健康的體重標準。病人多有(但並非總有)anorexia nervosa發作的既往史,兩者間隔從數月至數年不等。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診斷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檢查化驗

水電解質紊亂時,可有血鉀下降、pH值下降,肌酐增高和內分泌紊亂等。

心電圖檢查有心律失常或低鉀血症心電圖改變,影像學檢查可發現急性胃擴張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鑒別診斷

在診斷過程中,需除外軀體疾病所導致的貪食嘔吐及其他精神障礙所導致的貪食現象。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併發症

急性胃擴張低血鉀心律失常腎功能紊亂、月經稀少,甚至閉經等。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神經性貪食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調查發現,貪食症患者多來自飲食豐盛的家庭,常有家族、個人兒童期、青少年期肥胖史。

1.情緒預防 本病青春期女性發病較多,表明這一時期性格的不穩定,易受外界刺激,或家中不睦,父母之間的矛盾,家中親友重病或死亡者,或在學校學習成績意外的受挫折者等等,均易發生本病,因此保持精神的樂觀、心胸開闊是至關重要的。

2.勞逸結合 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使腦力勞動與適當的體質鍛煉、體力勞動相結合、適當安排娛樂活動與休息,可以防止因過分勞累引起下丘腦功能的紊亂。

3.進行正確人體美的教育 少數病例對進食與肥胖體重具有頑固的偏見與病態心理,以致出現強烈的恐懼變胖而節制飲食,保持所謂體形的「美」,因此對正確的健康的「美」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小兒神經性貪食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對症支持治療 對於有嚴重軀體合併症的患者,應及早住院,予以對症支持治療。

2.心理治療

(1)認知治療:認知治療可改善患者對飲食、體重、體型等方面認知上的偏差,並使患者認識到自己個性中的不足,從而幫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審美觀念,並改善患者個性中的問題,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

(2)結構式家庭治療:因該障礙患者的家庭結構常存在問題,因此著眼於整個家庭的結構式家庭治療,會改善患者家庭結構中的問題,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3.行為治療 記錄每天進食次數和進食量,嚴格評分,配合獎懲措施,逐漸增強患者對進食的自控能力。

4.藥物治療 抗抑鬱藥,如鹽酸氟西汀、三環類抗抑鬱藥可減少暴食、改善抑鬱症狀。

(二)預後

此方面缺乏研究和報導。曾有3年隨訪研究報導,該障礙少於1/3的患者病情恢復好,多於1/3的患者症状改善,約1/3患者預後差。該障礙的死亡率尚未見報導。

參看

關於「小兒神經性貪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