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學/分娩機轉
醫學電子書 >> 《婦產科學》 >> 正常分娩 >> 分娩機轉 |
婦產科學 |
|
分娩機轉是指胎兒通過產道娩出時,為了適應產道各個部分的大小及形狀以及骨盆軸的走向,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轉動動作,也就是胎兒、產道、產力矛盾交替轉化統一的過程。臨床上枕先露佔95%,又以枕左前位最多見,故以左前位的分娩機轉為例,加以詳細說明(圖50)。
圖50 枕左前位分娩機轉示意圖
一、銜接 胎頭雙頂經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平,稱為銜接(圖51)。胎頭進入骨盆入口時呈半俯屈狀態,以枕額徑銜接,由於枕額大於骨盆入口前後徑,胎頭矢狀縫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徑上,胎兒枕骨在骨盆前方。經產婦多在分娩開始後胎頭銜接,小部分初產婦可在預產期前1~2周內胎頭銜接。若初產婦分娩已開始而胎頭仍未銜接,應警惕有無頭盆不稱。
二、下降 胎頭沿骨盆軸前進的動作,稱下降。下降貫穿在整個分娩過程中,
與其他動作相伴隨。下降動作是間歇的,促使胎頭下降的因素有:宮縮時通過羊水傳導的壓力,由胎體傳至胎頭;宮縮時子宮底直接壓迫胎臀;腹肌收縮;胎體伸直伸長。初產婦胎頭下降速度較經產婦慢,系因子宮頸擴張緩慢及軟組織阻力大的緣故。臨床上觀察胎頭下降的程度,可作為判斷產程進展的重要標誌之一。胎頭在下降過程中,受骨盆底的阻力發生俯屈、內旋轉、仰伸、複位及外旋轉等動作。
三、俯屈 當胎頭以枕額徑進入骨盆腔後,繼續下降至骨盆底,即骨盆軸彎曲處時,處於半俯屈狀態的胎頭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借槓桿作用進一步俯屈,變胎頭銜接時的枕額經(11.3cm)為枕下前囪徑(9.5cm)(圖52),以適應產道的最小徑線,有利於胎頭進一步下降。
圖51 胎頭銜接
圖52 胎頭俯曲
四、內旋轉 胎頭為適應骨盆縱軸而旋轉,使其矢狀縫與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稱內旋轉。胎頭於第一產程末完成內旋轉動作。內旋轉使胎頭適應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後徑大於橫徑的特點,有利於胎頭進一步下降。枕先露時,胎頭枕部位置最低,枕左前位時遇到骨盆肛提肌阻力,肛提肌收縮將胎兒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寬的前方,胎枕自骨盆左前方向右旋轉45°至正枕前位,小囪門轉至恥骨弓下方(圖53)。
圖 53 胎頭內旋轉
五、仰伸 胎頭完成內旋轉後,到達陰道外口時,子宮收縮力、腹肌及膈肌收縮力繼續迫使胎頭下降,而骨盆肛提肌收縮力又將胎頭向前推進,兩者共同作用(合力)使胎頭沿骨盆軸下降向下前方向轉向上,胎頭的枕骨下部達到恥骨聯合下緣時,以恥骨弓為支點,使胎頭逐漸仰伸,胎頭頂、額、鼻、口、頦相繼娩出(圖54)。當胎頭仰伸時,胎兒雙肩徑進入骨盆入口左斜徑或橫徑上。
圖54 胎頭仰體
六、複位及外旋轉 胎頭娩出時,胎兒雙肩徑沿骨盆左斜經下降。胎頭娩出後,為使胎頭與胎肩成正常關係,枕部向左旋轉45°時,稱為複位。胎肩在盆腔內繼續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線轉動45°時,胎兒雙肩徑轉成與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的方向,枕部需在外繼續向左轉45°,以保持胎頭與胎肩垂直關係,稱外旋轉(圖55-56)。
圖55 胎頭外旋轉
圖56 胎頭娩出過程
七、胎兒娩出 胎頭完成外旋轉後,前肩(右)在恥骨弓下娩出。繼之,後肩(左)從會陰道緣娩出(圖57)。兩肩娩出後,胎體及下肢隨之順利娩出。
圖57 胎尖娩出
胎兒因素 | 異常妊娠 |
關於「婦產科學/分娩機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