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學/胎兒因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婦產科學》 >> 正常分娩 >> 決定分娩的三個因素 >> 胎兒因素
婦產科學

婦產科學目錄

胎兒能否順利通過產道,除產力和產道因素外,還取決於胎兒大小、胎位及有無畸形

(一)胎兒大小 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大小是決定分娩難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兒較大致胎頭徑線亦大,或胎兒過熟時顱骨變硬,即使骨盆徑線大小正常,但因兒頭過大或顱骨較硬不易變形,亦可引起相對性頭盆不稱而造成難產。因為胎頭是胎體的最大部位,也是胎兒通過產道最困難的部分。

1.胎頭顱骨 由頂骨額骨顳骨各兩塊及枕骨一塊構成。顱骨間縫隙稱為顱縫,兩顱縫交會處較大空隙稱囪門。顱縫與囪門均有軟組織遮蓋,使骨板有一定活動餘地,胎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臨產過程中,通過顱縫的輕微重疊,使頭顱變形縮小,有利於胎頭的娩出(圖48)。

2.胎頭徑線 主要有四條。①雙頂徑:為兩頂骨隆突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9.3cm。臨床上常以B型超聲測此值判斷胎兒大小;②枕額徑:又稱前後徑,為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3cm,以此徑銜接;③枕下前囪徑:又稱小斜徑,為前囪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離,平均值約為9.5cm,胎頭以此徑通過產道;④枕頦徑:又稱大斜徑,為頦骨下方中央至後囪頂部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3.3cm(圖49)。

顱骨重疊


圖48 顱骨重疊

兒頭構造及各徑線圖


圖49 兒頭構造及各徑線圖

(二)胎位 頭位時,胎頭先通過產道,需查清矢狀縫及前後囪,以使確定胎位。兩頂骨之間的的顱縫為矢狀縫,是確定胎位的重要標誌。頂骨與額骨之間的顱縫為冠狀縫。兩額骨之間顱縫為額縫。枕骨與頂骨之間的顱縫為人字縫。位於胎頭前方由矢狀縫在冠狀縫及額縫匯合而成呈菱形的囪門為大囪門或稱前囪門;位於胎頭後方由矢狀縫與人字縫匯合而成呈三角形的囪門為小囪門或稱後囪門。臀位時,胎臀先娩出,因比胎頭周徑小,陰道不能充分擴張,胎頭娩出時因無變形機會而致娩出困難。橫位時,胎體縱軸與骨盆軸垂直,足月活胎不能通過產道,對母兒威脅極大。

32 產道 | 分娩機轉 32
關於「婦產科學/胎兒因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