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四診法》,診斷學專著。《醫學六要》之一。明.張三錫纂。本書介紹四診,但內容偏重於切脈。編者分析了浮、沉、遲、數等30脈的脈象主病,對切脈部位、臟腑分部,持脈法、平脈病脈、相類脈、危脈、婦人脈等均有簡要的論述與辨析。並重點記述五官、色脈、聲診、問病、辨舌等望、聞、問三診,末附崔嘉彥《四言舉要》。作者上本《內經》、《難經》,旁采諸家學說,參以己見編成此書。書中對太素脈等持批判態度。

Bklo8.jpg

四診法」(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

春秋戰國時代的民間醫生扁鵲,對四診法的形成與確立,曾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診法,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即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總稱「四診」。

望診,是用肉眼觀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態,以及各種排泄物(如痰、糞、膿、血、尿、月經和血帶等),來推斷疾病的方法。

聞診,是通過醫生的聽覺嗅覺,收集病人說話的聲音和呼吸咳嗽散發出來的氣味等材料,作為判斷病證的參考。

問診,是醫生通過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觀症状、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治療經歷等情況,作為診斷依據的方法。

切診,主要是切脈,也包括對病人體表一定部位的觸診。中醫切脈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橈動脈處(腕部的寸口),根據病人體表動脈搏動顯現的部位、頻率、強度、節律和脈波形態等因素組成的症候群象,來了解病人所患病證的內在變化。

以上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繫的。中醫歷來強調「四診合參」,這就是說,必須將四診收集到的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裡的全面的科學判斷。

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到晉國,正遇上趙簡子患重病,已經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親人和幕僚非常擔心,請扁鵲來給趙簡子治病。扁鵲通過切脈,察覺趙簡子的心臟還在輕微跳動,又通過問診,了解到當時晉國的政治鬥爭非常激烈,於是斷定趙簡子是由於在政治鬥爭中用腦過度,一時昏迷,並沒有死。經過扁鵲精心治療,3天之內,趙簡子的病就好了。這說明,扁鵲非常精通四診法。 四診法有深刻的科學基礎。中國古代醫學經典《內經》上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就是說,人與外界環境是統一的,外界環境對人體機能的活動有影響。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一定的自然環境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如季節氣候的變化,區域環境的差異等等。就連一天24小時的變化對人體機能的活動也產生一定的作用。《內經》指出:「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也就是說,人體內陽氣的活動呈現出規律性的晝夜波動。而這一變化趨勢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所揭示的人體溫度日波動曲線是十分吻合的。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幾乎人體所有的機能活動都有著似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科學事實證明,古代中醫學的認識是很正確的。至於劇烈的社會環境對人身心機能的影響就更大。上面談到的那個趙簡子,因為在政治鬥爭中用腦過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所以,中國古代醫學家很重視問診,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環境,有助於尋找到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從而確診。 古代中醫學還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種臟腑器官、組織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就是說,機體的外部表象與內部情況存在著確定的相應關係。這就決定了醫生可以通過望診、聞診、切診,觀察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現,揣測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從而確診。

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中國民間醫生扁鵲所總結出來的「四診法」,完全符合現代科學中的整體方法、系統方法、辯證方法等理論,這不能不令人敬佩。 四診法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傳統方法,而針灸術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世界醫林中,針灸術可以稱得上是一株最古老的奇樹。說它最古老,是因為它起源於人類的童年。 生活在距今約50萬年前的「北京人」能夠製造尖狀石器和骨器,懂得了用火,這不僅對人類謀求衣食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人類戰勝疾病有重要意義。因為尖狀石器、骨器和火的使用,為人類提供了原始的醫療器具

千百年來,我國的脈學一直在百家爭鳴中前行。

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脈學的專著,由晉代醫學家王叔和於西晉初年(266)至武帝太康三年(282)間撰成。 

王叔和的《脈經》是對3世紀以前脈學的系統總結,共10卷,摘錄了《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論說,對脈理、脈法進行闡述、分析,首次把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24種,對每種脈象的形象、指下感覺等作了具體的描述,並指出了一些相似脈象的區別,分組進行了排列比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部脈主心與小腸、關部脈主肝與膽,右手寸部脈主肺與大腸、關部脈主脾與胃,兩手尺部主腎與膀胱等寸關尺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中醫脈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明代李時珍所撰的《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學考證》,都是有關「脈學」的論著。

《瀕湖脈學》是作者研究「脈學」的心得。他根據各家論脈的精華,列舉了二十七種脈象。先以簡明的字句,再以適當的比喻來敘述各種不同的脈象,以幫助讀者理解。其中同類異脈的鑒別點和各種象的相應病證,都編成歌腑,以幫助讀者誦記。最後所附刪補宋、崔嘉彥所著的「四言舉要」,也是以易誦、易記的詞法,全面地敘述有關「脈學」的各種問題,所以本書是初學「脈學」的良好讀物。

《奇經八脈考》是研究「奇經八脈」的專論。「十二經脈」是中醫論述生理,病理機制的一種學說,而「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醫《脈經》學說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不但詳敘「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還結合所主病證,提出相應的治療。同時也是憑脈診斷疾病的一種依據,所以對學習和研究「脈學」也有參考的必要。

《脈訣考證》的主題,是以考證和評論當時流行的脈學書《王叔和脈訣》為對象,其內容是集錄明以前各家對該書的不同意見,結合作者自己的見解,作為一種學術上的討論,由於這裡面接觸到好些脈學上的實際問題,如「七表八里」、「男女脈位」等,所以對研究脈學來說,是能起到論證和解決部分存疑問題的作用。

《瀕湖脈學》所例舉的脈象共有二十七種,分別為:浮 脈、沉 脈 、遲脈 、數脈、滑脈、澀脈 、虛脈 、 實脈、長脈、短脈、洪脈、微脈、緊脈、 緩脈、芤脈 、弦脈 、革脈、牢脈、濡脈、弱脈、散脈、細脈、伏脈 、動脈、促脈、結脈、代脈。每種脈象並附有歌決解釋。

關於「四診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