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氨酸拉鏈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8s8.jpg

亮氨酸拉鏈(leucine zipper):出現地DNA結合蛋白質和其它蛋白質中的一種結構基元(motif)。當來自同一個或不同多肽鏈的兩個兩用性的α-螺旋的疏水面(常常含有亮氨酸殘基)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圈對圈的二聚體結構時就形成了亮氨酸拉鏈。

Bk8s9.jpg

  

性質

蛋白質局部結構形式,即適於大分子之間相互結合的基元(motif)之一。在生物化學的研究中,發現某些DNA結合蛋白一級結構C末端區段,亮氨酸總是有規律地每隔7個胺基酸就出現一次。蛋白質α-螺旋每繞一圈為3.6個胺基酸殘基。這種一級結構形成α-螺旋時,亮氨酸必與螺旋軸平行而在外側同一線上排布,每繞兩圈出現一次,如圖中的1,8,15,22位;而且,亮氨酸R-基因上的分支側鏈也露於螺旋之外成規律地相間。所謂拉鏈,就是兩組平行走向,帶亮氨酸的α-螺旋形成的對稱二聚體。每條鏈上的亮氨酸殘基,側鏈上R-基因的分支碳鏈,又剛好互相交錯排列,故名。亮氨酸拉鏈結構常出現於真核生物DNA結合蛋白的C-端,它們往往是和癌基因表達調控功能有關,故受到研究者的重視。這類蛋白質的主要代表為酵母轉錄激活因子GCN4,癌蛋白Jun,Fos,Myc,增強子結合蛋白C/EBP等。這類基元結構是解決基因轉錄調控的途徑之一,並將會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繼續成為主導領域的研究課題。

亮氨酸拉鏈(leucine zipper)是由伸展的胺基酸組成,每7個胺基酸中的第7個胺基酸是亮氨酸,亮氨酸是疏水性胺基酸,排列在。螺旋的一側,所有帶電荷的胺基酸殘基排在另一側。當2個蛋白質分子平行排列時,亮氨酸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二聚體,形成「拉鏈」。在「拉鏈」式的蛋白質分子中,亮氨酸以外帶電荷的胺基酸形式同DNA結合。

Bk8sa.jpg

  

作用舉例

原癌基因c—fos 的蛋白產物是磷酸化蛋白,有一個亮氨酸「拉鏈」區,卻不能形成同源二聚體。可是,它可以同c-jun的蛋白產物中的「拉鏈」區形成異源二聚體。c—fos 的蛋白質產物本身不能同DNA結合,可是一旦同c-jun的蛋白質產物形成「拉鏈」式的異源二聚體後,卻能與jun-jun同源二聚體一樣具有DNA結合能力,且表現出更高的親和力。

酵母轉錄因子GCN4是通過亮氨酸拉鏈(bZIP)結構結合DNA的蛋白質之一,當GCN4二聚體與DNA結合時,亮氨酸拉鏈區的2個單體結合為平行的捲曲螺旋結構,而其基區由無規線團結構變為α螺旋.為探討亮氨酸拉鏈蛋白與DNA的結合機理,設計了含有GCN4亮氨酸拉鏈蛋白基區結合DNA的必需胺基酸的摺疊片段,並將其克隆到Escherichia coli BL21,討論了此亮氨酸拉鏈蛋白的表達條件.在蛋白質的小量表達試驗中,重組子Escherichia coli BL21於5 mL含有50 μg/mL氨苄青黴素和34 μg/mL氯黴素的LB液體培養基中培養至對數期,加入不同濃度的IPTG,繼續培養以誘導蛋白質的表達,在不同的時間( 如:誘導前,誘導2,4,6,8 h) 取樣100 μL到1.5 mL離心管中、離心收集沉澱,將沉澱懸浮於樣品緩衝液中,用10% SDS-PAGE檢測;在10 L含氨苄青黴素和氯黴素的LB液體培養基中進行了大量表達,根據小量表達的試驗結果確定了IPTG的濃度和誘導時間. 結果表明:含有這種拉鏈蛋白質的重組子Escherichia coli BL21在37℃下小量培養時,0.1~0.8 mmol的 IPTG均可在2~10 h內誘導該蛋白質表達; 而大量培養時,0.2 mmol和0.4 mmol的 IPTG在37℃均不可能誘導表達,只在28℃時才表達; 小量培養和大量培養的最佳誘導時間為4~6 h, 誘導劑 IPTG的濃度為0.2 mmol, 大量表達的溫度為28℃而不是 37℃.


關於「亮氨酸拉鏈」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